从地球的表面到地球核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硅和富含铝的硅酸盐类岩石组成,所以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表层的坚硬固体外壳,为地球上的陆生植物与陆生动物提供了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因此,研究地壳的构造及其运动直接关系列人类的生存。
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地壳厚达65公里,亚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过70公里,而北京地壳厚度与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相当,约36公里。
大洋地壳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壳厚度为12公里,北冰洋为10公里,有些地方的大洋地壳的厚度只有5公里左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一般认为,地壳上层由较轻的硅铝物质组成,叫
硅铝层。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铝层;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
硅镁层。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
地震波。它主要分为
纵波和
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
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
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构造运动造成了地壳表面的褶皱隆起和凹陷以及地层的断裂。在野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构造运动留下的构造形迹。如岩层的褶皱,节理,劈理、断层等。所谓节理就是中间的岩层发生脱离,而两侧的岩层之间没有明显的位移。所谓劈理则是一种大致平行的细微而密集的构造裂隙。
不过这些构造形迹只是描述了地壳构造的局部状态。关于地壳整体构造的模型称为
大地构造学说。这里介绍其中的一种,即
板块构造学说。因为这是近年来一系列地学重要研究成果综合的结果,是现代地学最重要的理论成就。板块构造学说也称为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梅造学说。这说明这个模型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