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灰地仗
中国传统土木工程技法
地仗是一种中国传统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质结构上覆盖一种衬底,以防腐防潮。为美观其上通常做油饰彩绘。这种做法大约成型于明代,据说由唐、宋建筑油饰彩绘工程的衬地逐渐发展演变而来。所用涂料以及干燥后的涂层也称地仗,以发酵的动物血液、桐油、面粉、砖灰等混合而成。使用时在木构造表面分层刮涂,其中为防止涂层龟裂剥离和增强地仗的拉力,刮涂过程中通常还通过披覆麻布的方式来进行加固。大型建筑对地仗工程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北京故宫的地仗即有“二麻六灰”一说。
简介
地仗是一种中国传统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质结构上覆盖一种衬底,以防腐防潮。为美观其上通常做油饰彩绘。这种做法大约成型于明代,据说由唐、宋建筑油饰彩绘工程的衬地逐渐发展演变而来。所用涂料以及干燥后的涂层也称地仗,以发酵的动物血液、桐油、面粉、砖灰等混合而成。使用时在木构造表面分层刮涂,其中为防止涂层龟裂剥离和增强地仗的拉力,刮涂过程中通常还通过披覆麻布的方式来进行加固。大型建筑对地仗工程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北京故宫的地仗即有“二麻六灰”一说。
基本信息
做法
清早期以前的地仗做法比较简单,一般只对木构件表面的明显缺陷用油灰做必要的填刮平整然后钻生油(即操生桐油,使之渗入到地仗之内,以增强地仗的强度韧性及防腐蚀性能)。清早期以后地仗做法日益加厚,出现了不施麻或布的“单披灰”,包括一道半灰、两道灰、三道灰乃至四道灰做法,更讲究的则有“一布四灰”、“一麻五灰”、“一麻一布六灰”,甚至“二麻六灰”和“二麻二布七灰”等做法。讲究的四合院木构地仗,重点构件要做到一麻五灰,其余构件大多做单披灰地仗。王府建筑的地仗可厚于—麻五灰。
变厚原因
在木构件表面做地仗,在清代早期已形成制度。清代以来,木构地仗所以出现越做越厚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清代建筑多承自明代,因年久反复修缮,原有构件大多不太平直圆顺,棱角也不完整,只能通过加厚地仗、使麻糊布、过板闸线等工艺手段得以再现昔日光彩;其二,实践使人们懂得,很簿的地仗是不能长期抗御自然界各种侵蚀的,因此加大地仗厚度,加强地仗的拉力(糊布或使麻),也就成为必然。
工艺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一种创造形式美的艺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在艺术形式上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西方国家许多的古典建筑都是由单一的材料——大理石为主要基凋(例如:英国的白金汗宫、法国的凯旋门、意大利的古罗马竞技场等)。而中国古代建筑则大多为大木结构,讲究“雕梁画栋”,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雄伟庄严、色彩艳丽而著称于世,其中古建筑油漆彩画在这雄伟的建筑中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油漆彩画工艺
古建筑油漆彩画工艺,源于古代为了保护木结构建筑的构件免受日晒、风吹、雨淋而进行的保护和装饰。其中在中国古代早期的木结构上,只做地仗和油漆而还没有彩画,其目的在保护古建筑木构件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后来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追求豪华奢侈的享受,在建筑上“雕梁画栋”蔚然成风,在建筑木构件上做地仗、油漆及各种形式的彩画和贴金,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建筑装饰工艺形式。而古建传统油灰地仗及油漆彩画又在古建筑保护与装饰中起着最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关键作用。
传统油灰地仗和油漆工艺
中国古建传统油灰地仗和油漆工艺,根据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漆器等证明已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了。古建油漆工艺主要以油饰宫殿、亭台楼阁、园林、寺院、民居及陵墓等古代建筑物为主。古代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它辉煌灿烂、庄严壮丽。从端庄秀丽的苏杭园林到首都北京古老城市最著名的颐和园长廊、天坛祁年殿、雍和宫、太庙、十三陵及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紫禁城,这些中国最优秀的古代建筑每一个都是我国人民宝贵的建筑艺术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对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非常重视,这就使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对这些人类的宝贵遗产进行精心的保护和认真的修缮,赋予它新的面貌和生命,来展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和高超的技术工艺水平。这些珍贵的古老建筑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而且至今雄风尤在,是和古建筑传统油灰地仗彩画在其中所起的保护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古建筑传统油灰地仗及油漆彩画工艺,无论从材料上还是在操作方法上均与新建油漆工艺有所不同,新建油漆凃层一般最多只能保持几年。而古建油漆地仗工艺则至少保持十几年到几十年,有些地方能保持上百年还比较完整。如:故宫的乾清宫在1975年进行修缮时,其原来的旧油漆和地仗有很多地方还保存得比较完整。据史料记载距上次修缮已经有二百年左右了(这是听家里从事古建油漆工作的老一辈人亲口相传的)。古建筑油漆工艺从最初的只在木构件上刷一些油漆进行保护与装饰,经过千百年的改进与完善到清朝末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和统一的一整套操作工艺流程,直到现在还依然沿用这套工艺。为了尊重历史和传承历史文化,我们的一些文物保护专家制定出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纲领性方针,就是在修缮文物建筑时必须做到遵守“原型制、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
发展历程
古代建筑的油灰地仗经过上千年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在我国北方尤其是在北京地区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和统一的一套油灰地仗操作模式。在一般情况下分别使用在古建筑的连檐瓦口椽头、椽子望板、斗拱、门窗楣子芯屉、各类花板、雀替等木构件相对较小和有雕刻纹的部位。有时候由于资金不足而把修缮等级降低,经常在上架大木和门窗大边等部位也会使用单披灰地仗做法。此种做法的优点是:省材料、省工时、易操作。缺点是:木构件易出现裂痕,不利于对木构件的保护与延年。
麻布地仗从高级到低级的做法分别为:两麻一布七灰、两麻六灰、一麻一布六灰、一麻五灰、一布五灰和一布四灰等。一般情况下经常使用在古建筑的上架大木、山花博缝板、挂檐板、下架柱子、槛框、塌板、大门、走马板、门窗大边及绦环板裙板等木构件相对较大的部位。此种做法的优点是:由于在使麻和糊布的作用下木构件不易出现裂痕,有利于对木构件的保护,从而对整个建筑起到了保护与延年的作用;缺点是:费材料、费工时、操作难度较大。
在上述所有这些传统油灰地仗当中,古建筑上下架大木油漆修缮施工中最常见和最常使用的是一麻五灰地仗。它既把单披灰地仗和麻布地仗的优点和长处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又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了它们的缺点。在我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的二十八年当中,有95%的古建筑修缮项目中都使用过一麻五灰地仗。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很长的一段时间内(1980年至2000年),油灰地仗及彩画90%的修缮项目,是把木构件上的残破旧油灰地仗及彩画全部砍净挠白,重新做一麻五灰地仗及彩画。还有10%的修缮项目,是把上架保存较好的彩画部位进行全部保留,只对上架椽望和下架进行一麻五灰地仗及油饰的修缮工作。而在古建筑修缮当中如何保护、保留和修补有历史、有文化、有价值的残破油灰地仗及彩画则是近些年来的新课题。在古建筑修缮项目的所有教材中还是一片空白,也很少能有老师傅在这个技术问题上进行过传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9:50
目录
概述
简介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