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街
建筑名称
地下街指修建在城市繁华商业区或人流集散地之下的街道,为城市居民提供地下人行道,并在两侧开设商店和布置各种服务设施,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发展
地下街不同于地下商场,地下商场是一种单一功能的地下商业设施,没有“街”的交通功能,而地下街则是一种以交通功能为主、包含商业功能等的综合体,两者的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差别。地下商场按地下的商业建筑进行设计,而地下街则必须按地下步行系统与地下商业建筑的要求进行综合设计。
地下街是以城市中的人流聚集点(如城市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为核心,通过地下步行道将人流疏散,同时在地下步行道中设置必要的商店、各种便利的事务所、防灾设施等,必要时还建有地下车库,从而形成地下综合体。所以,地下街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地下步行道、商店(事务所)及防灾设施(包括设备用房)。
21世纪初期,我国一些大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对中心地区进行了立体再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建设了不少城市地下街。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初期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建造和已经建成使用的已近百个,规模从几千到几万平方米不等,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广场、站前广场和一些主要街道的交叉口,以在站前交通集散广场和地铁车站周围的较多,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质量越来越高。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地下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发展
地下街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地下街是由地下铁道的人行道或人行过街地道扩建而成。日本1930年在东京地下铁道上野站地下通道两侧修建商店,以后又在东京的日本桥银座等处开辟地下街。50年代以来,由于大城市人口集中、建筑密集、用地短缺,特别在中心商业区地价昂贵,发达国家大量修建地下街。日本是世界上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国家,全国约有地下街770条,总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大阪是日本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城市,地下街每天接待顾客320万人次。阪急三番町地下街是日本最大的,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开设店铺300多家。巴黎莱斯-阿莱斯地区地下街,长1500米,分4层,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除开设商店、酒吧外,还有电影院和博物馆。地下街一般建在市中心的闹市区,可以弥补中心区步行交通空间的不足,确保寒冷地区雨雪天气的步行环境,便利地下铁道乘客换乘,在战时还能超防空作用。地下街虽能使行人与地面交通分离,减少交通事故,但本身又吸引来大量人流,因此并不能有效地减少当地的地面交通量。
组成
地下街的组成可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地下步行交通部分,包括商业街内除商店以外的通道和广场、地下过街人行横道、地下车站间连接通道、地下建筑之间的连接通道、出入口的地面建筑、楼梯和自动扶梯等内部垂直交通设施等。
(2)地下公用停车场及其辅助设施。
(3)商店、饮食店、文娱设施、办公、展览、银行、邮局等业务设施。
(4)市政公用设施的主干管、线。
(5)地下街本身使用的通风、空调、变配电、供水排水等设备用房和中央控制室、防灾中心、办公室、仓库、卫生间等辅助用房,以及备用的电源、水源。
功能
地下街的城市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中改善城市交通是主要功能。
(1)地下街的城市交通功能。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中心商业区的地面交通都是繁忙拥挤的,地下街能够很好地解决地面交通的矛盾,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使这个区域的交通得到治理和改善。从地下街的基本类型和形态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
地下街所在的位置一般都临近车站、中心商业区、广场、街道等,这些位置交通量大,停车需求较多。有效地将人、车分流,提供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的转换枢纽,是大多数城市地下街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与城市交通设施改造相结合的地下商业街,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静态交通、动态交通),吸引了地面人流的进入、分流,尤其是对于地面交通“瓶颈”负荷大的地方,使人车混杂、车行缓慢的情况得到缓解。
(2)地下街对城市商业的补充作用。
从地下街的组成情况看,商业在地下街中一般占1/4左右,面积相对并不很大,但是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却是最高的,社会效益也很显著。地下商业街与地面大型商业建筑的布置形势和经营方式有所不同,大部分地下商业街都是中小型商店或餐饮娱乐店的一种综合体,他们对促进该区域经济、提高经济效益起着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3)地下街在改善城市环境上的作用。
城市是一个大环境,空气、阳光、绿地、水面、气候空间、交通状况、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都对城市环境质量的高低发生影响。地下街的建设虽然并不涉及以上所有因素,但是城市再开发和地下街的建设,使城市面貌有很大的改观;地面上的人、车分流,路边停车的减少,开敝空间的扩大,绿地的增加,小气候的改善,容积率的控制等,对改善城市环境的综合影响是相当明显的。
(4)地下街的防灾功能。
从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看,与地面空间相比,具有较强防护多种城市灾害能力的优势。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地面上难以抗御的灾害做好准备;二是在地面上受到严重破坏后,保存城市的部分功能。例如在受到核武器攻击后,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避难场所,城市中的重要设施能够继续工作。除水灾外,城市地下街对多种城市灾害的防护能力均优于地面空间。在日本,城市地下街是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因为城市地下街是城市防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防灾、救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修建原则
(1)虽然地下街基本上是以公用通道或停车场为中心来修建的,但为了提高其社会经济效益,还应附有必要的店铺及其他设施,但店铺的面积要尽量小些。
(2)地下街是一个闭锁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人不能像在地面那样,很快辨别出自己的位置而迅速避难,所以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方便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避难等问题,地下街内应有显著的引导标志。
(3)地下街应与地面道路或站前广场等相配合,形成一体,充分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要把地下街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环节来进行规划和修建。
(4)为防止灾害扩大,原则上禁止地下街与其他建筑物的地下室相连接,如必须连接时,应有必要的识别、排烟及联络通道等设施。
(5)从防火观点出发,地下街与一般建筑相比要求较高,每200 m2内要设防火壁等设施。
因此,一般认为在下述情况应考虑修建地下街:
·城市广场以及繁华商业区的地面交通十分拥挤而需改善时;
·城市规划的规模中需要建立时;
·为使地面交通安全、顺畅,而必须整顿时;
·从当地情况看,在道路以外或上空等位置设置有显著困难时。
平面布置
1.矩形平面
这种形式多用于大中跨度的地下空间。它往往位于城市干道一侧,起商业街的作用。设计时要注意长、宽、高的比例,避免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空间浪费或给人以压抑感。
2.带形平面
这种形式跨度较大,为坑道式的,设计时应根据功能要求及货柜布置的特点综合考虑,单面货柜的宽度以6~8m为宜,双面货柜则以10~16m为好,长度不限。
3.圆形和环形平面
这种形式多用于大型商场(或商业中心),四周设置商业街,中间为商场,其特点是充分体现商场的功能作用,管理方便,其周长和跨度视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而定。
4.横盘式平面
这种形式用于综合型的地下商业街,适应现代商业的发展,能把购物与休息、购物与游乐、购物与社交融合在一起,使地下街成为广大群众的活动中心之一。
分类
地下街有多种分类方法,比较能反映出地下街不同特点的是按形态分类。按其所在的位置和平面形状,可以分为:
街道型——多处在城市中心区较宽阔的主干道下,平面为狭长形。这类地下街兼作地下步行通道的较多,也有的与过街横道结合,一般都有地铁线路通过,停车的需要量也较大。
广场型——一般位于车站前的广场下,与车站或在地下连通,或出站后再进入地下街。广场型地下街平面接近矩形,特点是客流量大,停车需要量大,地下街主要起将地面上人与车分流的作用。
复合型——即街道型与广场型的复合,兼有两类的特点,规模庞大,内部布置比较复杂。东京八重洲地下街的一部分在站前广场下,另一部分则延伸到广场对面的八重洲大街;横滨站西口的戴蒙得地下街也属于这种类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3:33
目录
概述
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