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垸
圩区
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在长江下游叫做“圩”,中游叫做“垸”,统称“圩垸”。若干个圩垸连成一片,叫做圩区或圩垸地区。
简介
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堤上的水闸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自流灌排有困难,则辅以提水机械,以满足圩内农田需水。这种农田水利形式在江浙太湖流域和安徽、浙江的长江流域一带称圩田或围田,明清以来则统称圩田。在湖南、湖北称作垸田。珠江和韩江三角洲称堤围(或基围)。王祯所著《农书》中记载的柜田,则是面积较小的圩垸。
历史沿革
圩垸工程可溯源于先秦,唐中叶以来发展很快,太湖及水阳江流域的圩田,五代北宋时期已大量发展。北宋以后,沿长江向其中游湖泊地区推广。这一带因而成为全国农业中心。水阳江流域圩田规模如北宋范仲淹所描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大圩之中,又往往包含几个至数十个小圩,农田面积至数十万亩,圩堤长至数百里。其他地区圩垸,自南宋以后也迅速发展。
争议
圩垸无计划地过度发展,也带来新的水利问题:随着湖区面积的缩小,湖泊对 洪水 的调节作用下降;水道被逐步堵塞。南宋以来,太湖下游泄水不畅加剧了圩区的洪涝灾害。明清时曾多次禁筑新圩及废毁不合理的圩岸,但圩田仍是有增无减。洞庭湖区情况相似,明代有圩垸一二百处,到民国时期已增加到一千多处。自1894~1949年洞庭湖水面从5400km 缩小至4300km ,除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来沙的自然淤积外,人为促淤围垦也是重要原因,因而有垦湖为田和废田还湖的争议。
词语解释
圩垸 wéi yuàn
圩 wéi
<名>
(形声。从土,于声。本义:低洼区防水护田的土堤)
同本义 [dyke]。长江中游地区称为垸,统称“圩垸”
圩,圩岸。——《字汇》
又如:圩丁(修筑圩田的人);圩户(耕种圩田的农户);圩防(堤坊,堤堰);圩长(主管圩田堤防事务的人);圩埂(围人的堤堰);圩墙(用土石筑成的围绕村镇的墙)
围绕村落四周的障碍物,也作“围子” [embankment]。如:土圩子;树圩子
凹,中央低而四周高 [depression]。如:圩邪(低洼的地方);圩顶(头顶凹陷。指人的头部中央低而 四旁高)
圩 wéi
<动>
筑圩防水 [build a dyke]
近水居民,又从而圩之田之,而向日受水之区,十去其七八矣。——《湖广水利论》
另见xū
圩堤 wéidī
[embankment on the low-lying land] 在低洼地区修筑的堤坝,用于防止洪水淹袭
圩田 wéitián
[low-lying paddy fields surrounded with dykes] 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
圩垸 wéiyuàn
[protective embankments in lakeside areas] 靠近湖泊的地区为防止湖水侵袭而筑的堤称“圩”,圩内的小圩子称“垸”,合称“圩垸”
圩子 wéizi
[vallate;protective embankments surrounding low-lying fields] 四周具有高起的围岸的低洼地
圩 xū
<名>
湘、赣、闽、粤等地区的农村集市(古书中作“虚”) [country fair]。如:赶圩(赶集);圩埠(市集码头)
另见wéi
圩场 xūcháng
[fair] [方]∶也作:“墟场”。乡下的集市
圩日 xūrì
[market day][方]∶集市开市的日子。也叫“圩期”
圩市 xūshì
[fair][方]∶集市
圩镇 xūzhèn
[market town][方]∶农村集市较大的镇
圩 wéi
中国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垸。~子。筑~。
有圩围住的地区:~田。盐~。
围绕村落四周的障碍物(亦称“围子”):土~子。
圩 xū
中国湘、赣、闽、粤等地区称集市:赶~。~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9 14:48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