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
五言古诗。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从大处着眼,最后落到具体景象上,诗中以叙述为主,先叙安史之乱爆发及其叛乱的主要过程,次述永王的率军平乱的功绩,再叙写当时国家局势与赞美诸侍御的清正严明;最后表明诗人渴望为平定叛乱贡献出一切力量,并勉励幕府诸侍御同心平叛、报效国家,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思想和理想抱负。
作品原文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月化五白龙1,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2,电扫洛阳川3。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4。
英王受庙略5,秉钺清南边6。
云旗卷海雪7,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8,弛张在一贤9。
霜台降群彦10,水国奉戎旃11。
绣服开宴语12,天人借楼船13。
如登黄金台14,遥谒紫霞仙15。
卷身编蓬下16,冥机四十年17。
宁知草间人18,腰下有龙泉19?
浮云在一决20,誓欲清幽燕21。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22。
齐心戴朝恩23,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24,功成追鲁连2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月亮化为五条白龙,飞上了九重云天。
范阳叛军如胡地黄沙飞离北海,闪电一般横扫洛阳。
胡虏的箭雨一般射向宫阙,皇帝的车驾逃往四川。
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谋划,执掌兵权靖清南边。
军旗漫卷,如大海波涛;武器森列,似江上的云烟。
一人指挥百万大军,张弛聚散,号令森严。
御史台来了众多英贤,在南方水国,举起了军旗。
绣衣御史宴集一起,杰出的永王借给楼船。
好似登上黄金台,谒见紫霞中的神仙。
我藏身于茅屋里面,不问世事四十年。
岂知隐居草泽的人,腰里有着锋利的龙泉;
一剑挥去,劈开浮云,发誓要扫清幽燕。
如今很想与诸位御史.静心讨论金匮兵书。
大家都感谢王子的恩德,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所希望的是平定叛乱,功成身退,追随鲁仲连。
创作背景
此诗是至德二载(公元757)二月以前在永王璘水军中所作。
据史书记载,永王于至德元载“十二月甲辰引师东下”(《资治通鉴》),“二载正月永王入郡阳”(《新唐书》),那么,李白入幕当在这一年的正月。永王磷兵败被杀是在“二月戊戌”(《资治通鉴》),由此推算,李自在永王幕中的时间先后不过一个月左右。在这期间,诗人没有留下更多的有关诗文,除《致贾少公书》之外,仅有《永王东巡歌》、《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及本篇三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奚禄诒日本篇:“首序禄山之乱,次入永王,次入诸侍御,次自序,末勉诸公以报国。”正道出了全诗的结构及其主题。
开头六句,简捷地叙述了安禄山叛军的嚣张气焰及其叛乱的主要过程、唐玄宗怆惶逃往四川的经过。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据《十六国春秋》载,后燕幕容熙建始元年(407年),太史梁延年梦见月亮变成五条白龙。占卜结果是,月亮是臣,龙是君。月亮变龙,一定要有臣篡君位。果然高丽人高云杀死燕帝幕容熙而自立。此处意指安禄山叛乱称帝。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中的“胡沙”比喻安禄山叛乱。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唐军节节败退。叛军很快攻下洛阳,次年六月,攻陷长安。“惊”“电”二字,写出叛军的凶残、迅猛,关键词语用得颇为恰当。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形象地描绘叛军的暴行。箭簇如雨点一般,叛军一路烧杀,皇宫很快被占领。唐玄宗养虎为患,导致安禄山叛唐,他手足无措,只得率宠妃杨玉环等人逃往四川。
这六句诗句场面壮阔,笔底烟尘,大有挟风带雨之势。写叛军气焰嚣张,正是为渲染永王军队的精锐,为下文作铺垫。其中“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虏箭雨官阙”等句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皇舆播迁”四字则道出了唐王朝腐败,不堪叛军一击的可悲情况。诗句间,诗人的爱憎感情亦是很鲜明。
接下六句叙写永王承朝廷委任,率军南下的情景。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诗经·商颂》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这两句叙写永王的威武形象。为了平定叛乱,永王毅然在南方起兵。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两句,是描写永王的旌旗舒卷有如海涛,武器罗列有如江烟的雄壮气势。“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两句是对永王璘的热情赞美。描写了永王军队的雄壮之姿:旌旗猎猎,舳舻千里,剑戟森森;百万军中簇拥一位雄姿英发的统帅,谈笑自若,运筹帷幄。无论文官武将,都听从永王指挥。其中,“卷”字,犹有气势。
这六句与开头六句相对应,愈写叛军之凶猛,愈能衬托永王军队的强壮。
再下六句赞扬诸侍御才华出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赴宴会“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的畅快心情。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这两句是过渡,写永王平定叛乱,深受南方人民欢迎,吸纳许多人才和贫苦百姓都投到军中,为永王效力,点明了诗题,为下文宴赠幕府侍御作准备。“霜”有严肃之义,御史司纠弹,主严肃,故称霜台。诗人热情赞美永王军中的侍御,称之为“群彦”。江南多水,故曰“水国”。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具体写在水军的一次宴会场面:侍御们聚在永王周围,大家谈笑风生。诗人参加了此次宴会,置身于这般场合,仿佛登上了黄金台,远远望见云中仙人般的永王。《太平御览》曰:燕昭王为郭隗筑台,称黄金台,也称招贤台。诗人终生都希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并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诗人曾因道教关系得入翰林,可惜没有任何机会,使其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诗人投身永王军中,便是其要实现自己政治幻想的一次实践。在水军中参加永王赐宴,让诗人自然想到自己的身世。
接着下六句,是引出诗人身世、抒写自已的爱国之志。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这四句概述诗人的经历,亦是诗人自喻。“冥机”,同息机,默然不闻世事。“草间人”与“编蓬”意思相同,意指平民百姓。屈居草野,不问世事“四十年”。叙述一个普通人腰下却有“龙泉”宝剑,意在强调自己有非凡的才干,但没人知晓其曾有胸怀济世之才。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两句是紧承上面四句,作一收束,直抒胸臆,写得词情慷慨,意气挥放,表达出诗人自己愿为国家平定叛乱的雄心壮志。
最后六句勉励四座诸公要齐心协力,不惜微躯,尽力报国。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写诗人既是勉励诸位侍御忠义报国,也是激励自己,表达了诗人的决心。“金匮”,用金属制成的藏书柜,意指记录永王功绩的文书资料。最后又归结到自身上来,表明自己平素所怀的功成身退的理想。
全诗共分五层,每六句一转,结构井然,气韵流动,层次清晰,从大处着眼,最后落到具体景象上,诗中以叙述为主,先叙写安史之乱爆发、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及其叛乱的主要过程,次叙永王率军平乱的功绩,再叙从军心情,最后叙述诗人贡献力量的决心,勉励四座诸公尽力报国,表明了诗人的爱国志向,有力地抒发了爱国的豪情。
名家点评
清代王琦《李白诗歌全集》题解:《汉书》:莫府省文书。晋灼曰:“将军职在征行,无常处,所在为治,故言莫府也。或曰卫青征匈奴,绝大莫,大克获,帝就拜大将军于幕中府,故曰莫府,莫府之名始于此也。”颜师古曰:“二说皆非也。莫府者,以军幕为义,古字通单用耳。军旅无常居止,故以帐幕言之。廉颇、李牧市租皆入幕府,此则非因卫青始有其号。”
近代詹福瑞《李白诗全译》题解:诗题下旧注:“永王军中”,当是至德二载(757)二月以前在永王璘水军中所作。诗中表达了靖乱报国,不惜微躯的决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
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之美誉,与
杜甫并称“
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