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是德国作家
海因里希·伯尔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49年。
内容简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在二战中受了伤的德国小人物在战争结束后的一段经历:找到了一份差使,计数每天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但“我”却玩世不恭地对待这份工作,兴致高的时候就多添几个,兴致差或者没有烟抽的时候就少数几个,同时对上级部门充满了冷嘲热讽。接着出现了一个姑娘,她每天上桥两次,每次大概两分钟。就在那两个瞬问,“我”激动得心简直都停止了跳动,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接着,上司光临桥边来了一次突击检查,为了捍卫心中的爱情,“我”冒着丢失饭碗的危险没有把姑娘数进去,最后却意外地获知自己“交了鸿运”:上司将提议调自己去数马车,轻闲多了,有更好的条件去接近姑娘了。但是对即将到手的这份好差事,“我”并没有感激之意,故事就在对这份美差的冷嘲热讽中收了尾。
创作背景
《在桥边》是伯尔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而创伤依然在德意志民族心中隐隐作痛。
人物介绍
“我”
小说中的“我”在战时负伤,战后做着无聊的工作——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我”对“他们”给“我”安排的这份差使极为不满,经常根据自己的情绪波动随意更改从新桥上走过的人数。于是,“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不可靠的人”,但实际上 “我”是一个相对可靠的人。虽然“我”给“他们”提供的数字充满情绪化,但是并没有差得离谱。“故意少数一个人”“送给他们几个”“只给一个平均数”“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我们并不知道“五位数字”和前面“一个人”“几个”“平均数”之间的差距,但从后文“我”应对检查时的态度可以推知“我”给“他们”的数据应该差距不是很大,否则“我”可能老早就被辞退了。“我”实际上是通过数字来表达对“他们”的情绪。为什么“我”不在数字上多做些手脚呢?比如少数一些人,多送“他们”一些,把实际数额和“我”所提供的数字之间的差距拉大一些。可“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的内心始终在矛盾中挣扎。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主人翁“我”因伤被分配去数新桥上走过的人,但是“我”玩世不恭,因不满单调枯燥的生活而敷衍了事。就在这样乏味的环境之下,“我”遇见了一个可爱的姑娘,并因她而着迷,不肯将她归入自己所数的人数之列,即使后来主任统计员来督查,“我”依然漏数,因为“我”不肯将自己心爱的姑娘被公式化,被数字化。
从表面讲,这是一个爱情和事业的冲突的故事,但是只要读者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所处的年代,就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深沉的文化反思。
这个反思是一个重建与恢复的反思。重建的目的乃是恢复,但是重建的如果并不是当初所有的,那么这个恢复就失去了意义,甚至很危险地偏离正当的轨道。而在作者眼里,德国的重建并没有彻底解决好问题,它只做到了一半,就是物质文化的建设。而“我”发现目前恢复的并不是当初所拥有的,即“有——无——有——无”。重建的和之前的并不符合,“我”需要去寻找之前的“有”,即“有——无——有——无——有”。
同时“我”发现,以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抗拒强大的政治机构,甚至有失业的危机。然而当“我”面对主任统计员的检查时,“我”虽然很认真地数人,但还是将“我”心爱的姑娘漏数。漏数是有危机的,却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地交了“鸿运”,主任统计员认为“我”很可靠,只是少数了一个,因此改派“我”去数矿车,这是一个美差,一天只要四个小时,这就使得我更有机会去接近“心爱的姑娘”,从单相思有机会走向“爱情”。
在这里,作者要透露的是,一旦人们发现人们目前所恢复的并不是当初自己所拥有的,人们需要反思并追寻,但是人们没有必要革命,因为人们的初衷是重建,人们不需要再一次的战争和毁坏,可人们力量有限,因此需要智慧,用智慧去再次恢复起初的“美好”和拥有。这才是作者在重建和恢复中所要透露的真正理智的思考。
艺术特色
意象
新桥。这里的“新桥”并不仅仅是一座桥,更代表了战后重建的德国。在受到二战摧毁的德国,战后人们比起精神家园,更加注重重建物质家园。故事中的人们通过计算新桥上经过的人和车马,表现出了战后人们的盲目,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重建家园的成果。
我。故事中的“我”看起来可能是一个在战争中受伤了的士兵。但其实,“我”代表的是一类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参加战争,受伤,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现在同样也无法抗争,只能接受安排好的工作——坐在桥边机械地数着每天从这座新桥上经过的人。“我”没有姓名,也没有家庭的介绍,只是当时很多人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这样的小人物在二战之后有很多,不只在德国、在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有这样的小人物,他们在战争中受伤,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心爱的姑娘。小说中“我”心爱的姑娘并没有名字,只提到她在一个冰激凌店工作,一天两次经过这座桥。这个心爱的姑娘,其实代表的是作者即使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心里还是向往着美好的事物,这个美好,不仅仅是人,也有可能是美好的生活、使人内心富足的生活。
作品影响
《在桥上》入选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
外国小说欣赏》。
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
莱尼和他们》《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小丑之见》等。他的作品大多针砭时弊,善用直观的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常常在冷静、朴实的白描中伴以强烈的夸张,借以渲染气氛并进行讽刺,还汲取了蒙太奇、内心独自、闪回、联想等现代表现手段,风格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