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车站》是一首诗歌,作者
埃兹拉·庞德(1885-1972),
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
现代文学领军人物。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
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先后就读于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哈密尔顿大学。1908年移居
英国。受芬诺洛萨(Fenollosa)的影响开始意想派创作。1921年迁居巴黎。在巴黎和
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
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
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庞德是叶芝(W.B.Yeats)的学生。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挚友,艾略特的同学,海明威的老师,且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很影响。此4人均为
现代派大家。很遗憾,也许是因为政治原因,庞德始终没有获得
诺贝尔奖。 庞德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他的
意象派作品中汲取了某些
日本诗歌如
俳句诗的写作形式及特点。
诗歌只有两行,却因为“幽灵”与“枝条上的花瓣”这两个特殊的意象而夺人眼目。在巴黎,
协和广场,地铁车站出口, 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置身其间,行人迎面涌来,匆忙从身边卷过,光线不好,天气阴冷而潮湿。突然间,一张美丽的脸闪现了,接着又是一张,又一张......然后是一个儿童的脸,跟着又是一张美丽的女人的脸.....在昏暗的人潮里,它们分外鲜明。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著名诗人,
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为
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
古典诗歌、日本
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贡献。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在去欧洲以前,他在
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
美国历史、
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Hamilton College)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以后于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洲。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