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亚教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88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民国十二年(1923年)9月,现址重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落成。
历史沿革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
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
民国十二年(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教堂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
1960年,教堂关闭,曾作为哈一百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
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
1997年6月2日,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历时80余天,后命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1997年9月2日,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历史原貌。
2018年5月末,经国家、省文保部门批准,哈尔滨市实施“索菲亚教堂文物保护工程”,对索菲亚教堂进行抢旧性修缮。
建筑格局
圣索菲亚教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布局,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主要建筑
教堂
教堂巨型的洋葱头式大穹顶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的屋顶形式,主穹顶的顶部距地面高48.55米,剖面最大直径为10米,形成巨大而丰满的室内空间,篷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小篷顶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由若干连续拱券托起的篷顶,特别是篷顶上火焰形尖券,以惯用的篷顶冠戴小洋葱头式穹顶而结束的设计手法。外墙体主体为清水红砖结构的多面体,形体构造复杂,砌工精细。墙体以大小套叠的拱券构成母体,组成的细部丰富而生动。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十六面体的大鼓座,鼓座的第一个段面都开子一个高侧窗,檐口装饰线条为花瓣形和神乳体。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过渡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为罗马风格的边疆拱券的设计风格。
钟楼
教堂正门篷顶为钟楼,悬挂着一大六小共七座乐钟。那座最大的乐钟由响铜铸成。乐钟重达1.8吨,最大直径为1.425米,临近钟耳和钟的底部装饰的是规则花边。钟的中部雕有四个圣像,以八个规则的莲形花边上的古俄文注明的是铸造年代。六座小乐钟可以奏出六个不同音符。每逢重要宗教节日,敲钟人把七座钟槌上的绳子系于身体不同部位,手足并用,有节奏地拉动钟绳,铿锵的钟声响彻云霄,据说当时连几十千米外的阿城居民也会听到这钟声乐曲。
唱诗台
索菲亚教堂共有“一主两辅”三处唱诗台,处于两侧耳门门厅上的是辅唱诗台,与两处小圣所相对,兀然突出在半空中,成为二层平台,给大厅硕大的空间平添了一个层次。位于正门门厅,上的是主唱诗台,由左侧楼梯可以上去,与左侧小唱诗台有走廊相连。主唱诗台的前面敞开,其他方向以墙面、屋顶进行封闭,面积约20平方米,可容纳4人。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圣索菲亚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10月20日,圣索菲亚教堂入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名录。
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各立面的最突出点为基点,向四周各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76米至地段街东侧路边石,向南外延27米至透笼街南侧路边石,向西外延68.1米至兆麟街西侧路边石,向北外延141米至石头道街北侧路边石。
旅游信息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88号。
游客可从哈尔滨市乘1、2、13、15、64、66、113路等公交车,到哈一百或时装大厦下车即可到达教堂。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30 10: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