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堂
山东省青岛市境内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原称圣弥厄尔大教堂,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落成。总占地11480平方米。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澳地区,天主教势力也随之而入。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传教士在太平路天后宫后面建起了第一处传教场所,发展教徒,开展宗教活动。
清光绪二十六至二十八年(1900~1902年),德籍神父白明德在曲阜路购地修建了第一座天主教堂。
民国十四年(1925年),正式建立青岛天主教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天主教堂破土动工,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天主教堂落成。
20世纪60年代后期,天主教堂因受到冲击而被迫关闭。
1981年4月,天主教堂恢复使用。
1982年4月,复活节重新开放。
1999年5月1日起,圣弥厄尔大教堂对游人开放。
2013年,天主教堂整修后,恢复了宗教活动,并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天主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总占地114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623平方米;教堂建筑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877平方米,其南北长约65米,东西宽约37米。建筑平面呈十字形,教堂主体两翼,各耸一座尖塔,北端为祭坛。
主要建筑
天主教堂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结合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可容纳教徒千人;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4座大钟;南立面正门上方设一面七瓣玫瑰窗,门窗采用券式。檐部和腰线处为罗马风建筑装饰式的密排小券。外墙为花岗石砌筑,局部上设凹凸装饰线条。一层两侧均设计有便门与中间主人口呼应,二、三层设计为单窗,四、五层则改为双窗,以突出建筑立面纵向的划分,六层则结合塔尖起小山墙开圆窗。
历史文化
天主教堂以“圣弥厄尔”的名字命名。圣弥厄尔是《圣经》中记载的一位总领天神,他与魔鬼首领战斗,打败了魔鬼,保护了人类。按照天主教的传统,每建立一处教堂就要确定一名教会历史上的圣人作为主保,这位主保圣人的名字也就是这座教堂的名称。圣弥厄尔大教堂的名字是由维昌禄主教选定的。
拟建天主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国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的规模。
文物价值
天主教堂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德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宝贵的文化遗存,建筑艺术堪称民国典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1992年,天主教堂被公布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包含天主教堂在内的青岛德国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
2020年10月3日,青岛圣米埃尔教堂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第五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天主教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浙江路15号。
交通路线
栈桥海滨一天主教堂一“总督府”(市人大政协办公楼)一基督教堂—信号山公园一迎宾馆—海洋大学一八关山名人故居
乘1路、367路至湖北路下车。
乘221路、225路至湖北路中山路站下车。
乘228路、231路至口腔医院站下车。
乘2路,5路,6路,8路,25路,26路,202路,217路,220路,223路,301路,304路,305路,307路,308路,311路,312路,316路,320路,321路,325路,412路,501路,504路,隧道2路,隧道6路,都市观光1线,都市观光3线,都市观光4线至栈桥站下。
乘303路,隧道3路,隧道7路,青西快线,新区旅游L2线至青岛火车站下。
乘隧道1路,隧道五路至青医附院站下车。
乘坐地铁M3号线在青岛站下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20: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