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萝(Anethum graveolens L.)是伞形科莳萝属的一年生稀二年生草本植物。基生叶宽卵形,叶鞘宽,边缘白色膜质;复伞形花序二歧式分枝,无总苞片和小总苞片;花瓣黄色,中脉褐色,长圆形或近方形,小舌片近长方形;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褐色,背扁,背棱线形,稍突起,侧棱窄翅状;花期5-8月;果期7-9月。
植物学史
希腊人和罗马人也很爱用莳萝,管它叫Anethon,这个名字也正是莳萝植物学属名的由来。莳萝的英语俗名Dill是由萨克逊语的Dylle或Dylla演变而来的,意指风平浪静、哄婴儿入睡等。
形态特征
茎
一年生草本,稀为二年生,高60-120厘米,全株无毛,有强烈香味。茎单一,直立,圆柱形,光滑,有纵长细条纹,径0.5-1.5厘米。
叶
基生叶有柄,
叶柄长4-6厘米,基部有宽阔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宽卵形,3-4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长4-20毫米,宽不及0.5毫米;茎上部叶较小,分裂次数少,无叶柄,仅有
叶鞘。
花
复伞形花序常呈二歧式分枝,伞形花序直径5-15厘米;伞辐10-25,稍不等长;无总苞片;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无小总苞片;花瓣黄色,中脉常呈褐色,长圆形或近方形,小舌片钝,近长方形,内曲;花柱短,先直后弯;萼齿不显;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
果
分生果卵状椭圆形,长3-5毫米,宽2-2.5毫米,成熟时褐色,背部扁压状,背棱细但明显突起,侧棱狭翅状,灰白色;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
胚乳腹面平直。花期5-8月,果期7-9月。
分布范围
原产欧洲南部;中国东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生态习性
莳萝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适温为20 -25℃,不耐高温,也不耐寒,耐旱力略强。对土壤要求不严。
栽培繁殖
人工繁殖
莳萝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
精心育苗:莳萝大田用种量为3-3.25千克/公顷,
苗床一般选择地势较高,土壤肥力较好的田块,苗床与大田比为1:100-120。播前首先精细整地,做到土壤深、熟、细、透,然后进行土壤处理,用呋喃丹60千克/公顷随肥料施入,防治地下害虫。种子拌细土均匀播种,播后用大糠或麦草覆盖保湿,每天傍晚补足水分,保证土壤含水量在70%以上。一般9月中旬前后即幼苗6叶期进行
假植,以利于根部生长。假植以13-17厘米能栽足30000-37500株/公顷为标准,假植成活后以薄水粪或肥水浇施促长。
合理密植:莳萝一般于春节过后采用打宕的方式进行大田移栽。栽足24000-27000株/公顷,株行距为43-50厘米×83厘米。移栽时用多菌灵2000倍液蘸根,以防后期病害。栽后上水,以后轻搁,以田土正常保持泛黑为宜。
科学施肥:育苗前,一般施人畜粪15000-22500千克/公顷、碳铵1500千克/公顷、过磷酸钙1500千克/公顷、复合肥750千克/公顷作基肥。假植田施人裔粪15000-22500千克/公顷,假植期再追施碳铵1500千克/公顷,大田施大畜粪15000千克/公顷左右,复合肥375千克/公顷作基肥。追肥按分枝肥、抽薹肥、再生肥分6次施用,即每隔20天施1次肥。具体操作是:于第一次复水后在距植株根部20-26厘米处穴施碳铵375千克/公顷,隔20天再施1次,直至植株现盘。此后,每隔20天施尿素225千克/公顷。
适时采收:莳萝的花期较长,种子成熟时间不一致,必须分批采摘。一般于6月中句开始陆续进入采收期,7月上中旬采收结束,先成熟先采收,确保
籽粒饱满,提高品质。
病虫防治
莳萝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茎腐病、黄萎病和蚜虫、切根虫等。生产上主要以苗期喷施多菌灵防腐,并及时做好蚜虫的查治工作。
主要价值
食用
茎叶及果实有茴香味,尤以果实较浓。嫩茎叶供作蔬菜食用。
经济
果实可提取芳香油,据记载,含挥发油2.8-4%,油中主要成分是香芹酮,为调和香精的原料。
药用
果实入药,药材名莳萝子。最早为印度传统药,中国药用记载于《开宝本草》,具有温脾开胃,散寒暖肝,理气止痛的功效。《英国药典》收载,现代研究表明具有刺激食欲、促消化、减轻胀气、降脂、预防动脉硬化、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食物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