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盘绣,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源流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4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
文化特征
图案
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老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紧凑大方、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融叠自然色泽鲜明流畅平整干练,十分优美。每件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古老的土族婚俗中的“摆针线”仪式,就是亲朋好友对新娘子盘绣工艺的一次大观赏。如果技艺超群,会让婆家觉得娶来的巧媳妇是全家的好福气。土族盘绣无论在土族人的平常生活中,还是在重大人生礼仪上,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大场土族盘绣在中华刺绣百花园中是一枝独秀,其技法针法独特,用料考究、工序复杂针法严整,图案精美,绣而饱满,一件盘绣品虽然费工、费料、费时、费心,但业完工,一块厚实华丽、层次分明,经久耐用的刺绣珍品,可以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褪色,不松线,长久保持着独有的魅力和神韵。
色彩
土族盘绣透露出土族对色彩、对美的追求,缤纷的色彩夺人眼目,逼真的图案或隐藏着古老文化的神秘,或传达着山间林中的鸟语花香,或寄托着美好的祈盼,用心用情绣出的盘绣品在形、色、质、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较高的审美价值。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红、紫、白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工艺特征
土族盘绣做工精细,针针见功底,线线出效果。绣品讲究整体关系,以盘绣为主体,以密集的绣法为基调,以大面积盘绣为特色。
制作工序
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作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
题材作品
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有着千年历史的土族盘绣一直传承到当下,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土族盘绣色彩缤纷,图案逼真,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为民族学、美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传承状况
1949年以后,特别是近二十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对土族盘绣做了一些发掘、抢救、保护工作,但这一古老的民族技艺当下仍面临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当下老一辈的盘绣能手大多年事已高,还有不少人已经谢世,一些绝技得不到传承就已悄然消亡,而年轻妇女多热衷于较简单的刺绣技术,如剁绣、机扎等,这些状况造成盘绣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急需调动各方面力量加以抢救、保护。
2022年11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举办的“千行百品就业行”劳务品牌大型融媒体云推介活动正式启动,青海土族盘绣绣娘劳务品牌也将作为推介项目亮相全国。
传承人物
李发秀,土族,1959年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土族盘绣,申报地区为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土族盘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土族盘绣”项目保护单位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依托土族盘绣项目的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李发秀在青海文化部门推荐下参加了民间艺术品“中国故事”展,此后盘绣这种传承着土族母女之间情感的“非遗之花”获得中国织绣精品大展金奖等多项荣誉,并在联合国妇女大会操作表演。
2013年,土族盘绣参加了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第四届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2017年12月11日,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福建泉州开幕,现场展示“海丝”路上的精彩“非遗”瑰宝主要有青海的土族盘绣等。
参考资料
土族盘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