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是大洪水时期,鲧为了阻挡改变水流方向而人为堆积起来的,由于时间久远慢慢就变做了土山。以中国为例:
黄土高原作为典型的土山,于此,它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风尘沉积,它的物质来源主要是近源戈壁和沙漠;二是它形成历史很短,底界年龄只有2.6Ma。石山的代表就很多,形成原因也多种多样。如青藏高原,主要是新近纪以来古印度板块挤压欧亚大陆隆升而成,其地貌形成历史很短,最长只有30Ma。但形成这些石山的年龄根据地层的不用有上亿乃至10数亿年之久。而黄土高原下覆的红
粘土层,则是土山向石山转化的典型代表。其物质来源也主要是风尘,受控于新近纪大暖期的气候作用,颜色主要是红色。但由于形成历史较长 ,成岩作用比较明显。
近年来在陇东以西黄土高原高山丘陵沟壑地带开展水文地质考察过程中发现,近20 多年国家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高山地带水土保持等方面效果显著。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西部山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不容置疑。 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双重作用下,特别是在前人大量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气温持续上升、降雨量总体减少的趋势下,一些新出现的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应回避,值得深入研究。 黄土高原山区相对干旱,降水的季节分布极为不均。 水循环特征及水资源是决定生态环境改善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与水资源有关的
生态环境问题更为突出。 在六盘山区及平凉以西的野外实地调查发现,黄土丘陵、沟壑区曾经发育的许多较大河流,现今除雨洪季节外几乎全部演变成干河滩,许多曾经宽阔的河道因长期断流已被开垦为耕地。另外山区大量水井和泉水也在 20 多年来水量开始减少甚至干涸。 那么,黄土高原山区河流断流、浅层黄土地下水水位下降或泉井干涸,是否主要由气候变化原因引起,或者可能与地表覆被、区域地形地貌变化导致降水补给减少有关,这些问题值得科学论证。
平凉市位于六盘山区,地理区划上属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其气象记录基本可以代表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山区气候状况。 如果按传统的以降水标准划分的湿润、干旱或半干旱气候类型分析,自 1951 年有完整气象记录资料以来,没有出现过年降水超过800mm的显著湿润气候年份,也没有出现小于200mm的干旱气候年份,大多数年份介于湿润与半干旱气候特征之间。
从多年平均值的季节变化特征来看,不论夏半年平均气温还是冬半年平均气温,都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有较好的响应关系,特别是最近20年以来的全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也体现在冬半年和夏半年气温曲线上。 自1997年至今,夏半年平均气温(17.7°c)、冬半年平均气温(2.0°c)比之前40多年夏半年(16.6°c)、冬半年平均值(0.7°c) 分别高1.1°c和 1.3°c。 另外,最近 20 多年以来,冬半年从未出 现 平 均 气 温 低 于 0°c 或 接 近 于 0°c 左 右(±0.5°c) 的 较冷 季, 但 之 前 1951年、1955年、1967-1968 年、1977年、1985 年、 年大约不到 10°c左右周期都会出现冬半年显著低温年(0°c或接近 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