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舞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江土家舞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后,舞龙在村寨和县城得以恢复活动,但舞龙的套路、技艺不如从前。1990年起,舞龙活动集中体现到县城,每年春节期间,县城观看舞龙达到6至8万人,舞龙比赛的规模与规格一年胜过一年。
德江县境内群众历来爱龙,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神化,一些地名、物名都带“龙”字,如:潮砥镇有青龙咀(青龙啸月)、官宅龙头点水、接鱼坎鲤鱼跳龙门、民居木窗龙雕、傩堂神案上绘龙、民间绣花龙图案,长堡乡有龙滚溏、望牌龙石梁,沙溪乡有龙掉头、黄坝有龙洞坝,钱家乡有黄龙坪,青龙镇有南客大龙阡、南客有青龙山、解家渡有古龙门、安家坝有滚龙望月,平原乡有长春洞内龙虎池,龙泉乡有梁家坝九龙屯(号军营遗址),枫香溪镇有九龙柳、石墓龙雕、民间艺人龙头拐杖,稳坪镇平顶坝民居石雕、木雕龙造型,高山乡有绿溪龙潭,泉口乡有林场滚龙潭,荆角乡有黄龙泉,堰塘乡有关口龙塘,稳坪镇有坨砥石墓龙雕、平顶古龙门。
龙灯按制作材料分草龙(旱龙)、箍龙、布龙、纸龙4种;按“五行”分青龙(属木,位居东方)、红龙(属火,位居南方)、绿龙(属金,位居西方)、蓝龙(属水,位居北方)、黄龙(属土,位居中央)5种;按长短分大龙(30至50米)、小龙(俗称龙崽,10至15米)2种。县城龙灯一般为9节,最多达49节,长400余米;每一节有一根固定的撑棒。龙的骨架用荆竹、楠竹或斑竹编扎,麻丝作胡须,猪尿包(膀胱)作眼睛,后用绳子将龙头和各节连接,罩上龙衣,贴上鳞片,配以牌灯和鱼兵虾将,龙头、龙尾分别画上“日”、“月”,用朱砂对龙眼点睛。舞龙表演由灯会统一指挥。
土家舞龙源于农历5月20日(龙汇)“扎草龙”求雨,人们为感谢龙神恩德,祈求岁岁平安,后来演变为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举行,既增添节日欢快、热闹的气氛,又祈望来年风调雨顺。其内容主要包括起水(祭水)、亮龙、送贴子、入户舞龙、送龙宝、赛龙、炸龙(元宵节)、烧龙等环节。起水,即把龙送到河边祭祀,焚香烧纸,请龙王下凡,有口令:“唉!正月里来正月正,有请龙王到民间,与民同乐享太平,闹闹热热过新春”。众人一阵和哟。后吹长号3声,锣鼓敲着“长路引”(调子“强、强、强、灯,……)离开。亮龙,即到主街道和居住人口密集的大村寨游玩一圈,向群众示意,作好迎接舞龙的打算和准备。送贴子,即灯会派人挨家挨户送迎接舞龙的通知。当年有丧事的人家,为表达对亲人的哀思,一般3年不接灯,灯会不列入恭贺对象。入户舞龙,即龙灯入户拜年,有口令:“唉!八字朝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龙灯前来贺新喜,永保子孙万年发”。主人回唱:“唉!玩龙之人真辛苦,东家玩来西家舞,穿破几双麻板鞋,击破几面大锣鼓”。双方口令完毕,主人放鞭炮接龙进屋,龙头对着堂屋“香火”点头3次,屋内舞3圈后进入舞龙正戏,其间有若干口令表达对主人的深情祝福,在众人的幺喝声中显得热闹非凡。舞龙结束,主人多以糖果、烟酒、钱物相送,有的还要请吃夜宵。送龙宝,每条龙准备若干龙宝(用红纸做成的圆球),赠送龙宝给主人家,以示得到龙神更多恩赐;赠送无子户,祝愿早生贵子传宗接代。赛龙,正月14日(县城赶集日),各路龙灯齐聚县城游行比赛,龙灯在前面开路,“亭子”在后压阵。扎亭子多以“常娥奔月”、“鹊桥相会”、“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砍樵”、“薛仁贵征东”、“穆桂英挂帅”等为题材,以竹子、宣纸、鲜花、木料为原料,在车子上编扎五彩缤纷的各种图案,有横幅“向全县人民拜年”,场景蔚为壮观。表演艺术体现在逗宝人手舞铁钗,铁钗上有滚动的彩珠,忽高忽低,左右晃动,因势利导,把龙头逗得左右摇动,上下仰卧,在大街小巷蜿蜒穿梭,来回翻滚。龙尾巴,一般都是男扮女妆,背上背一“假孩”,表演格外诙谐、滑稽。
土家舞龙历经多年探索,已创造出一套完整的舞美动作。文套动作有“龙滚绣球”、“龙盘莲花”、“画眉跳枝”、“鸳鸯穿莲”、“孔雀进街”、“喜鹊含芝”、“鲤鱼撒仔”、“猛龙跳涧”、“二龙戏水”、“双龙抱柱”、“黄龙缠腰”等;武套有“飞龙上天”、“腾云驾雾”、“枫树盘根”、“双龙抢宝”、“筒车翻堰”、“青龙滚江”等。此外,还有“龙腾云”、“龙翻沙”、“龙滚潭”、“龙撒仔”、“龙翻身”、“龙摆尾”、“龙出洞”等。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农历),境内群众扶老携幼,跋山涉水,云集县城,观看舞龙盛会。盛会的隆重一年超过一年,毗邻思南、凤冈、务川、沿河、秀山等部分群众及省城客人,专程赶赴县城观赏舞龙表演的不计其数。
参考资料
土家舞龙炸龙.中国德江.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19 21:4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