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渗透性亦称“土壤透水性”。即土壤对地表水的渗透能力。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性状之一。决定于土壤的质地、结构、孔隙、湿度、剖面构型等因素。一般质地较粗、结构性好、孔隙较大、湿度较小的土壤,渗水比较容易,透水性大,
地表径流量则减少。反之,土壤渗水慢、透水性小,地表径流量则增大,对土壤的浸蚀作用也就增强。土壤剖面构型中,如上一下各层的透水性能不一致时,土壤渗透性常由透水性最小的一层决定。透水性较小的一层距地面愈近,这种作用愈大,因而愈容易引起比较强烈的水土流失。
简介
土壤渗透性是描述土壤入渗快慢的极为重要的土壤物理特征参数之一,
土壤渗透性越好,地表径流就会越少,土壤流失量就相应减少。土壤渗透性的测定方法较多,如双环法、环刀法、定水头渗透仪法、变水头渗透仪法、模拟降雨法、土柱法、钻孔法、稳定通量法及渗透桶法,但田间测定土壤渗透性一直是土壤水动力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虽然双环法比较通用,但耗水耗时而且费力,野外测定十分不便。应用双环法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不同利用方式(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下的土壤渗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比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孔性及渗透性有明显差别。土壤有效孔径以灌木地最大,为农地的 5.7倍,果园的3.5倍;其次为林地和草地,为农地的4倍多,果园的 2.5倍多。果园的最初入渗率最大,是林地的3倍>草地的5倍。
土壤的渗透性反映了土壤的松紧程度,土壤越紧密,其渗透性就越差,水分运动越慢,污染物的迁移能力也就越差,反之,土壤越松散,其渗透性就越好,水分运动较快,污染物的迁移能力也就越快。
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
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为: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灌木地的导水率是农地的 1.5倍,是林地的3倍多;草地和果园的土壤导水率是农地的1.2倍,是林地的2.8倍。两种方法测定的入渗率结果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说明圆盘入渗仪法适合于黄土丘陵区各种利用类型土壤的入渗测定。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孔性
土壤总孔隙度、孔隙大小分布及弯曲度---即土壤孔隙的几何性状,对土壤导水率及持水特性有直接的影响。土壤学中所说的孔隙直径,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叫做当量孔径或有(实)效孔径。有效孔径与土壤水吸力呈反比,孔隙愈小则土壤水吸力愈大。每一当量孔径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对应。宏观毛管长为平均孔隙长度,它是一个概化值,它简化了多维土壤入渗的计算。宏观毛管长越大,毛细管对入渗的影响就越大(相对于重力的影响而言)。土壤孔性受其质地、土粒排列松紧及有机质含量影响。
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士壤孔性有明显差别。草地的孔隙度最大,农地和
灌木地次之,果园较小,林地最小。有效孔径以灌木地最大,为农地的5.7倍,果园的3.5倍;其次为林地和草地,为农地的4倍多,果园的2.5倍多;果园较小,农地最小。就宏观毛管长而言,农地>果园>草地、林地>灌木。以上结果表明,灌木地和草地的土壤水吸力最小,而农地和果园的土壤水吸力较大。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农地和果园的土壤水入渗受土壤毛管的影响更大。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特征
通常,在相同的土壤和供水情况下,最初入渗率主要由土壤湿润程度决定,如果开始入深时土壤较为湿润,在湿润前锋的吸力梯度小,最初入渗速率较低,随后入渗速率降低也较缓慢。如开始入渗的土壤干燥,吸力梯度大,则最初入渗速率较高,以后随时间延长入渗速率降低也快。草地的初始含水量较高,所以其最初入渗速率较低。此外,由于草地表面有一层较细较干的有机物,透水性较差,影响最初入渗,导致最初入渗速率偏低。随着入渗的进行,草地和林地最先接近稳定入渗,至30min时,各利用方式土壤基本达到稳定入渗。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为: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
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
1)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孔性有明显差别。土壤有效孔径以灌木地最大,为农地的5.7倍,果园的3.5倍;其次为林地和草地,为农地的4倍多,果园的2.5倍多。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农地和果园的土壤水入渗受土壤毛管的影响更大。
2)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特性有较大差异。果园的最初入渗率最大,是林地的3倍,草地的5倍。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为: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木地的导水率是农地的1.5倍,是林地的3倍多;草地和果园的土壤导水率是农地的1.2倍,是林地的2.8倍。
3)两种方法测定的入渗率结果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说明圆盘入渗仪法适合于黄土丘陵区各种利用类型土壤的入渗测定。该法省力、省水、省时、准确,对于测定表层0~30cm土壤的入渗特性有很大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