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类型图具体研究地表环境土地综合体的形成理论、分异规律、基本属性、功能结构、转化演替及其生产意义
名词解释
土地类型图是反映土地这一地表自然综合体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的地图。土地类型的分类主要根据综合分析、主导因素和生产实用3项原则,也是编制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类型千差万别,首先按水热条件(≥10℃期间的积温和干燥度)的组合类型划分出土地纲,纲以下按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为主要指标)划分出土地类,类以下按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土地型。土地纲是研究土地形成、特性、结构、分类的基础,土地型是制图的基本单元。土地类型图的编制常以地形图、卫星象片(航空象片)、质量好的更大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图为基本资料,以邻近学科的各种专业图件、文献资料和统计资料作补充和参考。其编制为农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国进行不同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划分、评价和大中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制图,80年代开始的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的编制,为土地类型的深入调查研究和制图开创了新局面。
中国土地类型
中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全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赤道带,尤以亚热带和温带所占面积为大,光热条件比较优越。经过长期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大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水热条件充足,开发历史早,尤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集中连片,
广东韩江三角洲和台湾西部平原分布也较集中。在一些大小河流沿岸及丘陵坡地,耕地呈小片和条状分布。西部地区耕地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西北绿洲、西南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除成都平原耕地面积较大外,其他地区均较分散。林业用地分布范围很广,包括森林用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其中森林以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川滇西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最为丰富,东南丘陵低山区以人工林为主。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等地,其中草原占草地面积的80%,可利用的草原占草原面积的70%。
陆地淡水水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域。在我国土地资源中还有不少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包括大面积的沙漠、戈壁、盐壳、石山、冰川和永久积雪。
土地资源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总的特点是:
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我国耕地、森林和草原面积的绝对数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但按人口平均的土地资源数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0%,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的27%。
②山地多,平地少
且土地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在分布上具有固定性,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工交事业的发展,必然使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愈加尖锐。
③土地资源的地域差异显著
以大兴安岭—鄂尔多斯—青藏高原东南缘为界,其东部是我国耕地、林地、淡水水域和工交、城乡居民用地的集中分布区,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都很高。西部地区大部分为草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土地利用程度很低。在东部地区内,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以旱地为主,约占全国旱地的85%;南方以水田为主,约占全国水田的93%。土地资源的地域差异还表现出
垂直地带性差异,尤其以西南、藏南地区和西北一些山区最明显。
我国现有荒地面积10800万公顷,其中宜农荒地仅3535万公顷,占荒地面积的32.7%,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36.9%;林业用地26743万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7661.5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8.6%,相当于现有森林面积的6.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新开垦荒地与减少的耕地面积基本持平,且新开荒地往往是需经改造的坡地、劣地,被征用的地则多是良田平地。因此,对土地资源必须坚持利用和治理保护相结合,珍惜每一寸土地将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