圕(读作:tú shū guǎn,或音tuān)是一个汉语汉字,为“图书馆”(圖書館)三字的缩写。部首为囗(音wéi)。是由我国近代著名图书馆学家
杜定友先生于1924年发明的一个会意字。
“圕”为一个会意字,从囗(音wéi),从書。部件“囗”(音wéi)表示图书馆馆舍,该字在1924年由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所造。1926年,杜定友先生任上海南洋大学图书馆主任时,赴日考察图书馆事业,而“圕”字也随着传入日本,在日本图书馆界大受欢迎,得到广泛应用。1927年,杜定友先生在《图书馆学季刊》发表《圕》一文,像国内公布新造的这个字“圕”,学术界围绕着这个“圕”字的造字原则,字音和适用范围展开深入讨论。1929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通过了杜定友先生所提出的“采用‘圕’新字案”。到了上世纪30年代左右,“圕”字开始被一些字典所录,如《国音常用字汇》,《学生标准字典》等。并释义为“图书馆(圖書館)的略字”。
新中国成立之后,“圕”字依然焕发活力。当代学界也对该此使用有所讨论,1987年,学者锺宁倡用把“圕”简化为“⿵冂书”的字形。其主张认为现代图书馆是时空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故而把“囗”(音wéi)删作一横为“冂”(音jiōng),繁体字“書”改为简体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