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图岭战役,1999年发生于图图岭的战役。1999年6月,印军赢得了图图岭战役的胜利,也赢得了卡吉尔冲突的胜利。
战役背景
虽然巴基斯坦军拥有地理上的优势,但印度军还是胜利了。
克什米尔
归属问题是
印度和
巴基斯坦分治以来双方一直存在的一个严重分歧,至今仍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障碍。该地区的小型武装冲突则几乎从未中断。
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曾经爆发了三场战争: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还有最近一次1999年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Kargil)地区爆发的卡吉尔边境冲突(Kargil War)(某些人称为第四次克什米尔战争)。
1999年5月26日,印度出动大批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对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和达拉斯地区的“大批巴基斯坦渗透者”进行了两次猛烈的空中打击。这是印度首次动用空军对付这类“渗透者”。巴基斯坦同日声称,有几枚炸弹落到了克什米尔实控线巴基斯坦一边,并在呼吁印度保持克制的同时表示“保留采取一切适当手段进行报复的权利”。 这次冲突是双方自1988年以来无数次小型冲突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其显著特点是:一次性渗透的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印度方面称,约有300至400名“渗透者”分散盘踞在印控克什米尔的西亚琴附近从卡吉尔到达拉斯至巴塔利克一带。双方这次武装冲突之所以较激烈,除欲进一步引起国际社会对克什米尔的关注外,另一个背景可能与双方面临是否在承诺的时限内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强大压力有关。
在这次冲突中,巴基斯坦“渗透者”占据了“地利”之优势,位于5000多米的高处,而印度军队则驻扎在山脚。因而,自双方5月6日发生冲突以来,印度方面遭受的伤亡较大。
图图岭战役是1999年印巴卡吉尔冲突中印军获得的重大胜利之一。1999年6月,印军赢得了图图岭战役的胜利,也赢得了卡吉尔冲突的胜利。
战役经过
“渗透者”
1995年5月初,印度陆军派去卡吉尔山区地带巡逻队与总部失去了联系,这一意外事件表明在那里可能发生了穆斯林渗透者的入侵。于是,印度精锐的第18掷弹兵团立即被派往事发地区以驱逐或者消灭入侵者。开始时,印度陆军驻卡吉尔地区的第121步兵旅的司令报告说,在该地区的入侵者数量最多不过8至10人,这点敌人当然不值得大动干戈,所以印度国防部只是向当地驻军下了个简单的命令:“去揪住他们的脖子,把他们从那里拎出来”。
“图图岭”是卡吉尔地区一座荒芜山峰的名字,海拔大约5500米,从山顶上可以俯瞰山脚下的小镇德拉斯。通向山顶的唯一道路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而且整座山峰都是光秃秃的,对于要驱逐游击队的印度军队来说,当他们向图图岭山顶发起进攻时,没有任何可以提供掩护的地形地理条件。另一方面,从巴基斯坦控制的“自由克什米尔”地区进入的穆斯林渗透者们在山顶上修建了混凝土掩体和加固的掩蔽墙,从他们的阵地向下看,可以清清楚楚地观察到山路上的一举一动。占领了这样一个至高点,并且修建了完善的防御阵地之后,游击队在山顶架起了大炮并开始炮击临近的NH 1A号国家公路,迫使这条公路停止了运营。
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新德里的态度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印度国防部给当地驻军的最新指示是攻占图图岭并消灭在山上的穆斯林渗透者,目的一来是为了消除其炮火对于“NH 1A”号国家公路的威胁,二来为接下来攻占周围其他山峰寻找一个好的立足点和根据地。
初战受挫
开始时,印度陆军的纳加步枪联队、加瓦尔联队和第18掷弹兵团各出动了一个营的兵力,试图从山的两侧同时向峰顶发起进攻,但是他们遭遇到了游击队准确且有效的炮火阻截。他们的防御工事相当完善,他们的战壕连成一体,间隔不远就有一个钢筋水泥建造的坚固掩体,将整个山脊都包围了起来。
印军的前三次进攻都被打退,他们的处境实在艰难,印军士兵沿着陡峭且毫无掩护的山坡一米一米地向上攀爬巍峨的山峰,在他们周围是呼啸而过的山风,气温低到摄氏零下11度。此外,印度士兵们每人还得背着重达25公斤的行军包,而且在山地严酷的环境中,每背负一公斤重量,所要付出的体力一般是平时的两倍;另外为了作战需要,士兵们常常把行军包中的食物拿出来而换上相等重量的武器弹药。但是这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游击队干净利落地将攻击部队赶下山来,而且有一次游击队甚至都没有开火,他们仅仅是向山下扔石头,用“滚石战术”就把印度士兵打得尸横遍野。这些失败攻势的受害者是加瓦尔联队的士兵,他们的装备不适合山地作战,每个战士的御寒服仅仅是一件皮大衣,根本无法抵御寒冷的山风,而且他们脚下穿的还是丛林作战靴,加瓦尔联队的士兵们就是依靠这些装备,再加上一支落后的FNFAL半自动步枪和一条攀登绳向陡峭山峰进攻。当游击队反击时,这个联队的士兵被巨石碾死碾伤。
由于加瓦尔联队毫无进展,在山坡另一侧,第18掷弹兵团的B连在28岁的拉杰什·阿德希卡里少校的率领下发起了一波疯狂的进攻,尽管前两次进攻被击退,但是第三次,阿德希卡里少校率部成功地冲了上去,并成功地在峰顶附近占据了一片小小的阵地,距离山脊只有15米之遥。然而不幸的是,拉杰什·阿德希卡里少校和他的手下们还没来得及庆贺胜利,就发现他们新占领的据点已经被人数大大超过己方的游击队给团团包围住了。近身白刃战随即展开,阿德希卡里少校等人战死。由于受到敌人的优势火力压制,印军残部被迫在峭壁旁的一块巨石后面躲了三天,在这期间,游击队不停地侮辱他们,嘲笑他们不敢给阿德希卡里少校收尸。由于阿德希卡里少校的阵亡,第18掷弹兵团上下受到了极大震撼,他牺牲的当晚,团炊事班没有生火做饭,以纪念这位英勇无畏的指挥官。
自杀性进攻
现在,印度前线部队的营连级指挥官意识到问题的棘手,他们试图通过他们的上级向新德里请求援助,他们缺乏足够的火力支援,但在上峰严令下,前线部队不得不于6月2日夜展开又一次进攻。
这一次第18掷弹兵团的副团长维施瓦那赞中校亲自率部出击,在军人荣誉的激励下,经过六小时的艰苦攀登,攻击部队终于接近了峰顶,但是这时他们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是先就地休整?还是马上展开攻击?先休整的话,士兵们的体力能够得到恢复,可是马上就要黎明了,他们的进攻将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但如果立即展开攻击的话,虽然可以利用暗夜进行偷袭,可是士兵们的体力很难保证进攻的质量。经过痛苦的抉择,维施瓦那赞中校决定选择后者,这是一次无望的自杀式进攻,以逸待劳的游击队轻松地击退了攻击部队,维施瓦那赞中校战死。很有可能,在部队出发之前,中校就已经预料到了他的命运,因为此前在给他父亲的最后一封家信中,中校曾经向家里人倾诉了他无法尽到家庭责任的苦恼。
现在,整个前线的印度军队都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之中,除了战斗的失利以外,让他们感到难受的是阿德希卡里少校和他的无线电发报员的尸体至今还躺在战场上,受着敌人的侮辱和嘲笑。印度官兵每一次试图冲上去收尸都会受到机枪的扫射,更有甚者,游击队还以少校的尸体为诱饵,在周围埋设了地雷,一次,一名印度士兵曾冒险想到战场上把少校的尸体拖回来,可他踩到周围的地雷,整条胳膊都被炸掉了。
维施瓦那赞中校的死使印度陆军的头头们清醒过来,必须给前线部队以更多的火力支援,否则仗是打不赢的。
炮兵的支援
5月末,德拉斯炮兵旅旅长拉克辛德·辛格访问了卡吉尔前线,在那里,他发现印度军前线炮兵阵地的部署过于简单,而且火力不集中。于是,这位锡克族炮兵旅长立即行动起来,从5月中旬到6月的第一周这段时间内,印军前线大炮兵只有很少一些MK.2型105毫米大炮,但是到了6月中旬,威力强大的130毫米M—46以及155毫米FH—77B大炮开始陆续运抵前线。
由于游击队占据着
制高点,他们可以从马什克山谷的4875号高地、老虎峰、图图岭等山峰上俯瞰运输公路,因此印度炮兵的部署行动一律在夜间进行。日落后,马力强劲的斯堪尼亚牌卡车拖拽着重炮驶向预定炮位。为了不让巴基斯坦人发现,运输卡车在行进时必须得关闭车头大灯,在崇山峻岭中摸黑前行。同时为了避免掉下深谷,在行驶时,一般有两名印度士兵跑在卡车前面,每隔几分钟就打开手电为卡车司机照明道路情况。
为了给新到的大炮设置炮位,印度军队不得不凿开山壁。炮位的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理想的炮位应当既能发挥大炮的火力,又能避到敌军炮火的反击,另外在山区地带,还要考虑地形及地势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到6月7日为止,炮位的选择及大炮的安置工作基本完毕,印军炮兵开始试射新到的大炮以获得射程界等数据,而炮兵民们也开始爬到高处的优势阵地以观察修正炮击弹道。在预定的总攻前,印度炮军官兵在苦寒中日以继夜地拼命工作,以保证所有的大炮都处于良好的状态。由于有传言说游击队会对这些大炮进行突袭或他们的支持者会派飞机轰炸、印度军队特别加强了守卫工作,并在炮兵阵地周围设置了卫兵及高射炮。另一方面,印军特种部队也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偷偷地越过了敌军的警戒线,寻找敌军大炮的位置,以便在战斗开始后,一旦巴基斯坦炮兵投入战斗,印军可以组织起有效反击。
同时,新德里又派来了新的生力军——第二拉杰普纳步枪营——以加强前线地面部队的实力。受到这个好消息的鼓舞,一直在苦战的第18掷弹兵团巩固了在巴基斯坦阵地以下300米处的三个据点,这个行动后来被证明是关键性的,因为他们的这个努力为此后的总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前进阵地。
士气重升
在陆军、炮兵和特种部队的共同努力下,当一切都准备就绪时,印度军队终于开始了最后的总攻,维维克·古普塔少校将率领90名自愿报名的士兵作为攻击的主力部队,其中有11名廓尔喀人,廓尔喀人在印度陆军中有悠久服役历史,在廓尔喀人的战争辞典中只有“战斗”和“战死”两个词。在出发之前,拉文德拉纳斯上校对出征部队做了最后一次鼓舞,士兵们的士气空前高涨,士官汗威尔·辛格回答上校说:“长官,明天早上到图图岭峰顶来吧,咱们在那儿见!”而后来成为英雄的哈瓦尔达·雅什威尔·辛格·托马则沉毅地用尼泊尔土语说:“长官,11个廓尔喀人上战场,11个廓尔喀人凯旋归来。”
6月12日,印度攻击部队进入战地——由第18掷弹兵团苦战守住的距峰顶300米的前线掩体。总攻时间最后定在6月12日晚18时30分。
最后的总攻
6月12日晚18时30分,120门印军大炮向图图岭峰顶开火。瑞典博福斯公司的FH—77B型155毫米榴弹炮首先发难,以直射模式炮击游击队掩体,几分钟后,105毫米榴弹炮及120毫米迫击炮接着加入战团。一枚枚炮弹落到山脊上。同预料的一样,印巴停火线另一侧的巴基斯坦军队的大炮随即反击,根据印军特种部队事先的定位,印度炮兵的155毫米大炮转而炮击巴基斯坦炮兵阵地。炮击很快显示了威力,不久之后,巴基斯坦的大炮就渐渐地哑了火。
接近午夜时分,印军的炮火停了下来。古普塔少校率部出击,被称为“雄狮”的攻击行动正式开始。攻击部队分为三小分队,代号分别为“阿比曼约”小分队、“希姆”小分队以及“阿尔琼”小分队。三个小分队中,一个负责正面攻击,另一个绕到旁边一个较低的山脊负责截断敌军的退路,第三个则负责从背面进攻。而第18掷弹兵团的任务是为攻击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压制附近山脊上的游击队。
虽然此前印军大炮发挥了很大的威力,但是峰顶的游击队依靠天然洞穴的掩护,还保存了相当实力的有生力量。现在游击队从洞穴掩体中出来,使用机枪扫射印军突击队。而印军突击队则匍匐在地面,利用刚才炮击留下的弹坑作为掩蔽所,他们一边躲避,一边灵巧地使用手雷还击敌军的机枪。突击队员们根本没有与后方联络的空闲,他们一米一米地向前挪动,游击队的火力太猛烈了,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凌晨2时30分,攻击陷入僵局,绝望的情绪在一点点地增加,似乎这次攻击行动又将是一次不成功的冒险。就在这时候,哈瓦尔达·雅什威尔·辛格·托马站了出来,他从战友手中要过了所有的手雷,然后朝敌军的堡垒冲了过去,在他被敌人击倒的那一刹那,哈瓦尔达将1枚手雷扔进了敌人的掩体。战后打扫战场时,哈瓦尔达战友们发现了他的尸体,他的左手还握着一支步枪,右手则紧紧攥着一枚手雷……
在哈瓦尔的鼓舞下,印军突击队终于接近了敌军阵地,白刃战随即展开。凌晨4时10分,前线指挥所的无线电中终于传出捷报,图图岭战役胜利了!为了这个胜利,印军会出了惨重的代价,突击队指挥官古普塔少校于当晚的激战中阵亡,阵亡者中还包括士官汗威尔·辛格,他失约了,再也无法与拉文德拉纳上校在图图岭顶峰见面。
同时,战斗还没有完全结束。虽然夺取了敌军阵地,但是图图岭还处于附近小山丘上的敌军的威胁之下,游击队还在随时策划进行反攻,必须夺取附近的小山丘以消除这个威胁,这个任务交给了第18掷弹兵团C连的乔伊·达斯古普塔少校带领部队投入攻击,在大炮的火力支援下,印军攻击部队渐渐接近了敌人阵地并成功地拔掉了敌军的一个个堡垒。最终,印度的前线指挥官们再次从无线电中听到了好消息,小山丘被印度部队占领了,印军为此付出的代价是12个阵亡。在此后的几天之内,图图岭附近的几个山峰据点逐渐被印军攻克,印度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