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美学协会
组织世界美学的大会
国际美学协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的前身是“国际美学委员会”,由一些当时的“美学大国”,即英、法、德、意等国派代表组成,国际美学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组织世界美学大会,最早的美学大会不定期举行。
发展历史
1918年,由马克斯·德索(Max Dessoir)负责召集,在德国的柏林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美学大会。193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第二次大会。自1956年的意大利威尼斯大会起,世界美学大会开始每四年一届定期举行。1960年在希腊雅典,196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1968年在瑞典乌普萨拉,1972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76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1980年在南斯拉夫杜布罗夫尼克,分别举行了大会。
所有这前九次美学大会,都是在国际美学委员会的指导下举行的。这是一个由一批著名的美学家和美学活动家参与的较为封闭的团体。由于世界各国的美学家日益增长的公开化要求,和参与会议决策、组织和操作的要求,1980年在杜布罗夫尼克的会议上决定成立国际美学协会,并由原国际美学委员会成员和会议上选出的一些代表,共同组成一个协会章程起草委员会。这个起草委员会所起草的章程被提交给于198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十次美学大会,并获得了通过。在这次会上,选举产生了临时执委会。哈罗德·奥斯本(Harold Osborne)被选为协会的第一任主席,并负责筹备定于1988年在英国诺丁汉召开的第十一次大会。奥斯本逝世后,他的工作由瑞典美学家约然·赫尔美仁 (Göran Hermerén) 接替,美国学者阿诺德·贝林特 (Arnold Berleant) 任秘书长。1995年,贝林特任协会主席,斯洛文尼亚学者阿列西·艾尔雅维奇(Aless Erjavec)任秘书长。1998年,阿列西·艾尔雅维奇任主席,英国学者理查德·伍德菲尔德 (Richard Woodfield)任秘书长。2001年,日本学者佐佐木健一(Sasaki Ken-ichi)任主席,美国学者柯提斯·卡特(Curtis Carter)任秘书长。
1992年西班牙马德里会议(第十二次大会)后,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美学兴趣的日益增长和美学的国际交流需要,国际美学协会决定将四年一次的世界美学大会改为三年一次。1995年,第十三次大会在芬兰的拉赫底(Lahti)召开,1998年,第十四次大会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召开。2001年,在日本东京郊区的海滨幕张召开了第十五次大会。2004年,第十六次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2007年,第十七次大会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召开。2010年,第十八次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
组织刊物
国际美学协会除了在每次大会后由会议主办者负责出版会议论文集外,还办有两份自己的刊物,一份是《国际美学协会通讯》,另一份是《国际美学年刊》。《国际美学协会通讯》由国际美学协会的执委会指定专人负责编辑,而《国际美学年刊》由不同国家的美学组织轮流编辑。
主席专访
2010年8月,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在中国举办。国际美学协会现任主席柯蒂斯·卡特表示,他非常喜欢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并且多次为艺术家们撰写了评论。近日,卡特与中国青年艺术家王斐等人进行了一次艺术交流。
当代艺术发展现状
王斐: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卡特:我造访过中国的许多艺术团体,也接触过不少艺术家,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王斐:您怎样看待中国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是否认为价格与他自身的艺术价值处于良好的状况? 卡特:我认为最近世界的艺术市场正在走下坡路,但中国的艺术市场却呈现上升的趋势。如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能售到7万美元至8万美元,从这点来看,中国艺术家的价值越来越高。至于最近艺术市场的不景气,却给了收藏家们一个收藏当代中国艺术作品的极佳机会。
中国当代艺术要保持中国元素
王斐:您认为中国新一代的艺术家群体下一步会有多元化的发展,还是会有另一个潮流的兴起? 卡特: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比较而言,更加偏向于政治化,西方艺术则富有西方国家的商业文化特点。今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可以更加趋向于全球化,但无论怎样发展都必须有自己的特点,不可一味地去复制西方的思想和方式。 我们崇尚艺术的多元性,因为我们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也就是不同美学的产生,所以美学是一定要追求多样性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让我们的大脑变得丰富,然后去接受各种各样的艺术理念,这样才能够接受更多新鲜事物,艺术才能够良好地发展下去。 王斐:一个艺术家在起步之初,怎样去面对不被大众理解这一难题?艺术家应该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己来迎合环境? 卡特:艺术家始终都要用本真的一面来体现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千万不可因市场而改变自己内在的东西。只有在作品中体现了你自己的个性和内在精神之后,才能被市场接受。没有被接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人还没有发现你作品的真正含义,所以千万不要轻易改变自己去迎合市场。 起初,一部分优秀的艺术家可能会因为经济的原因而比较艰苦,他们需要社会组织的帮助,这在发达国家是经常出现的事情,这样做,能更好地帮助优秀的艺术家走向成功。一个国家的强大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经济的强大,二是文化的强大。基于这两点,发达国家某些组织很愿意为发展本国文化软实力而出力。 王斐:如果一个中国艺术家要去西方开音乐会或举办展览,那么他的作品中是否应多顾及西方人能理解的内涵,还是一直保留中国元素,不用刻意去改变? 卡特:一定要保持中国的元素,虽然这样会让一些西方人不能接受,但若没有这些元素,你的作品会显得假。 西方观众可以通过学习和作品的注解来达到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目的。西方的观众很欣赏艺术家的诚实和对自己的忠诚度,如果他们发现艺术家是为了取悦他们而做一些作品,他们将会对你失去兴趣。
西方人希望多了解中国的文化
王斐: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请教您。不知您有没有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形成的一个家庭,他们的混血后代往往西方人的特征更多些,这是一种生理现象。那么,您是否认为在文化上的“混血”,也会出现类似的结果呢? 卡特:我认为,西方的艺术和理念试图进入中国,虽然会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绝不会吞噬中国的文化,因为中国的文化是非常有底蕴的、是非常强大的。在今后即使有中西文化的融合,也不会对中国的文化造成太大的改变。 王斐:这次世界美学大会选择在北京举办的原因是什么? 卡特: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更加关注中国的文化艺术,而且世界美学大会只有一次是在亚洲国家举办的,其他的都在欧洲举办,我认为亚洲是被忽视的一块。亚洲国家中,中国文化非常深厚、悠久,因此我们决定这次美学大会在北京举办。 2008年,我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已经被中国的美所吸引,并且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将这个大会带到中国北京。一是中国处于亚洲的中心,这次来到中国也是希望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有一个和谐共处的发展;二是中西方艺术家能够相互学习,因为以前并没有太多的接触;三是未来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将是一个大趋势。虽然,以前中西方有过相互的交流,中国对西方的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并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西方人只是从报纸上了解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没有接触到中国文化的更多东西。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9 21:45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