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1998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部分高校设置了国际贸易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从事外贸工作的专业人才。改革开放前,外贸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仅仅是作为国家对外创汇的手段,中国外贸人才的培养规模较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类专业。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国内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这些专业很快成为热门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外贸急需人才。
199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2)专业由国际经济(020106)、国际贸易(020113)、国际商务(020215W)和工业外贸(082204)四个专业合并而来。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物、熟练掌握外语的专业人才,一时间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代码由020102调整为020401。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隶属于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代码为:020401。
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掌握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与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使用一门外语,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成为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较为完备知识体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培养规格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可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到海外学习和交流。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等。
第一,基础性知识。接受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扎实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专业性知识。了解从事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惯例,掌握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专门知识的基本原理,熟悉商务活动的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以及商务文书的中外文写作规范。
第三,工具性知识。具备从事该专业学术研究和实务操作所必需的数学、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
第四,通识性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掌握科学常识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系统的能力结构,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第一,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会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等高效的渠道和途径获取新知识,具备自我学习知识、自我消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备洞察问题、提炼问题、综合运用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具备进取意识和探索精神,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第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的兴趣,养成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及风俗等的良好素养,在读、说、听、写、译等各个方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富于进取,具有团队意识。
第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掌握自然科学常识,跟踪科技发展动态,对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发展动态,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经贸政策法规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知识,掌握商务经营活动中的操作技巧,具备从事经济贸易理论研究或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
第四,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左右,其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0%。鼓励精简课程,压缩学分,提高质量。
理论课程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二,通识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等必修课程,以及根据学校特色和条件设置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
第三,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合理安排上述课程的结构与课时。
第四,专业课程。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条件设定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所设课程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体现专业特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法、国际商法、市场营销、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物流学、服务贸易、期货市场学、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商务谈判等,各高校根据专业要求应至少从中选择开设六门课程。各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性修读。
各高校应创造条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定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学分互认,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与便利条件。
实践教学
第一,实验(实训)。各高校应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或环节,利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专业实习。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应至少包含1次专业实习,时间累计不少于8周。实习过程应有完整的实习记录,实习后学生应提交实习报告。
第三,社会实践。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创新创业大赛等。社会实践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第四,毕业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应体现学术性和实践性。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提倡聘请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可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和创业方案设计等形式。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论文质量。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第一,教师数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鲜明特点,为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确保教学质量,须保证有充足的教师资源,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0人,生师比18:1仅为基本要求,提倡降低生师比。
第二,职称结构。教师队伍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不低于10%;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不低于30%。
第三,学历、学缘结构。专任教师须经历研究生学历的系统教育,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鼓励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重。专任教师选聘时应注意学缘结构,鼓励教师来源多元化。
第一,教师专业背景。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5年以上本学科专业教育和研究背景,须通过岗前培训上岗。实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主讲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践经验,提倡定期去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提倡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去国内外名校进行访学或交流。
第二,教师水平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创新精神,爱岗敬业;应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应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应积极开展并不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设备资源
各高校应提供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配备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的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
第一,教室和阅览室。教室数量应能满足教学和学生自习的需要,阅览室应保证学生拥有座位和足够的空间。
第二,实验室。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要求。实验室应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规范,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切实保证实验室设备正常运行。
第三,实习基地。各高校应拥有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成为学校与有关方面长期合作和交流的有效平台,通过实习基地充分发挥该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并通过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德、智、体、能等全方位的训练。
教学经费
各高校应切实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经费投入。教学经费专指在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发生的资源建设费用、教学运行费用与教学评估费用等。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不得用于非教学用途各高校须合理确定教学经费的最低保障标准,并保障教学经费稳定增长。
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的目标应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应满足学生专业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兼容,应有利于各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办出水平。
各高校应围绕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建立并完善有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明确学校作为专业建设的责任主体地位,负责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提供经费保障等;强化教学单位作为组织教学和管理教学的实施主体地位,贯彻落实学校制定的关于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负责动态修订和完善师资保障、教学计划、教材建设等具体事宜,确保日常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行;切实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通过多元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途径,完善常态化的内部质量管理自我评价机制;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相关评估机构的联系,积极构建质量监督的外部评估制度化机制;建立顺畅的教学信息收集网络,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培养模式
(一)完善课程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设置上,应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等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建设,对于这些课程,课时量要充分,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全面掌握,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建立国贸专业模拟实验室,购买相应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训环境。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等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谈判能力、英语运用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及单据制作能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最普遍的做法是实行校企合作。
(三)加强学生英语水平的培养力度
在课内,除讲授基本的大学英语之外,应适度增加英语听说课程的课时量,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原版的英文影片,组织学生讨论剧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听说能力。在课外,成立英语社团,鼓励引导社团多组织英语比赛、英语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推荐学生考取报关员证书、报验员证书及外贸单证员证书等,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考证相关的内容的讲解。
(一)采用多样化教学管理方法
①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制作内容夯实的课程课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添加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利用微课、慕课等平台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达到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效果。②一带一路”推进的过程中,紧跟跨境电商发展步伐,增加跨境电商平台实训室,整合、扩大现有跨境电商工作室规模。模拟实际外贸流程,将校内实训与技能比赛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开放性的训练与竞赛交流活动,实现“时代性+多元性+创新性”,提高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全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课程培育国际性创新综合人才的目标。③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以“人才需求——联合培养——就业反馈——教育完善”的合作模式,代替原有的就业推荐模式,延伸校企合作链,提高理工科院校外贸类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出符合“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需求的新外贸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局面。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师资源
①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②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师资培训。聘请企业专家开设跨境电子商务短训班,传授电子商务平台跨境贸易理论、知识、技能及教育方法;鼓励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对有条件的教师,允许其进行社会兼职或创业实践,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③逐步建立新进教师的实践制度,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具备数年的社会实践经历,并作为应用型师资的必备条件。加强与企业家的合作,充分吸收、利用社会创业资源,如财经类院校或院系,更可以聘请成功人士、企业家、职业经理、投资专家、管理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进行演讲、开办讲座,使国际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多元化。
(一)明确专业定位,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特色
以社会和企业对新型外贸人才需求为导向,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新型外贸人才为目标,增设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跨境电商实训、网络营销等与跨境电商相关的理论及操作课程,体现出以跨境电商技能操作和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跨境电商教学模块
对跨境电商涉及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实训课程进行合理规划,形成跨境电商方向的特色课程体系。增加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跨境电商方向核心课程的比重,开设地域特色的小语种,同时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除理论教学外,加大实验实训课程的比重,购置高仿真的教学软件。
(三)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高端跨境电商人才
高校国贸专业应搭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将跨境电商实务类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注重校内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打造具有跨境电商实操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校应制定跨境电商师资培养计划,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模式。“走出去”模式是选派中青年授课教师到跨境电商企业挂职锻炼和加大跨境电商方向教师培训力度。“引进来”模式注重引进跨境电商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及业务精英加入国际贸易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微课、指导毕业论文、技能竞赛等灵活的指导方式传授学生实践知识,激发学生对跨境电商的就业或创业积极性。
(五)拓展学科竞赛,实施“以赛促学”教学模式
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实施“以赛促学”全新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跨境电商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采用真实的电商平台账户操作,给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让学生以团队为基础建立跨境电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全面提升。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在应用经济学、金融学、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及相关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就业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在贸易企业、数字贸易平台企业、国际著名外资企业、金融机构、国际咨询企业、国际服务贸易行业及政府部门相关外经贸主管部门从事业务经营、战略管理和咨询研究,并能从事个人和家族企业的国际商务、国际资本市场运作与跨境电子商务等工作。
开设院校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6 16:1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