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学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Mathematics,简称IDM),为每年的3月14日, 是由国际数学联盟发起的一项全球性的庆祝活动。因为3.14是最接近圆周率(π)数值的数字,这个节日也被昵称为“π日(Pi Day)”。国际数学日的设立旨在彰显数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基石作用,同时激发数学创新活力,传播其理性之美与实用价值。
节日起源
发起背景
1988年3月14日,旧金山科学博物馆的物理学家Larry Shaw组织博物馆的员工和参与者围绕博物馆纪念碑做3又1/7圈(22/7,π的近似值之一)的圆周运动,并一起吃水果派。之后,旧金山科学博物馆继承了这个传统,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举办庆祝活动。圆周率日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时间被定在3月14日。通常是在下午1时59分庆祝,以象征圆周率的六位近似值3.14159,有时甚至精确到26秒,以象征圆周率的八位近似值3.1415926;习惯24小时记时的人在凌晨1时59分或者下午3时9分(15时9分)庆祝。
国际数学联盟为了庆祝“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丽与重要”发起“国际数学日”项目。国际数学联盟称,数学在人类日常生活的几乎每个领域都发挥着基础作用:气候科学、医学成像、搜索引擎、人工智能……就连全球正在进行的传染病控制,也需要数学建模的作用。国际数学日的首倡者、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安·卢梭表示:“数学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一个研究领域。今天,数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工具,以至于大多数人甚至没有注意到它在我们生活中的无所不在。”
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宣布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来源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祖冲之得到圆周率的准确数字是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50年左右),比阿拉伯数学家早了1000多年,因此,国际上把圆周率也叫作“祖率”,“祖率”也衍生出“国际圆周率日”。
时代背景
数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科,始终担当着众多领域的理论基石,在网络、控制、材料等多领域的应用拓展,是数学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国际数学日不断促使着更多人思考数学如何在未来持续重塑我们的生活与世界。由于数学是决策者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预测疾病的演变,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化决策方案。数学对于世界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它还与公平分配息息相关,在设计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有广泛应用。国际数学日着重强调数学的美好和实用性,以及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国际数学节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庆祝数学的美妙,更是为了提升全球对数学科学的认知,加强教育,这对于应对人工智能、气候变化、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挑战,以及对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历史沿革
节日确定
为了庆祝“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丽与重要”,国际数学联盟发起了“国际数学日”项目。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理事会第 205 届会议通过了国际数学日。2019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届大会上正式宣布将每年3月14日定为国际数学日(International Day of Mathematics,简称IDM)。国际数学联盟甚至制作了9种语言版本的“国际数学日”标识,并为这个日子建立了一个官方网站。
传承历史
2020年3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定举行的国际数学日发布会因疫情原因取消。 2020年3月14日,是人类第一个“国际数学日”,主题是“数学无处不在”。为了庆祝第一个国际数学日,全球100多个国家宣布了1000项活动。葡萄牙的一家广播电台举办了“圆周率节”,评选那些从“π”中汲取了灵感的诗歌和音乐作品;中国以网络直播形式举行了一场主题为“漫谈数学”科普讲座。
2021年3月14日,是第二个国际数学日,主题是“数学造福世界”(Mathematics for a Better World)。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庆祝活动主要在教室举行,特色是线上线下相结合。70 多个国家参与其中,2100 多所学校和组织以“数学造福世界”为主题制作自己的海报,并向所有人开放。中国数学会联合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和中国运筹学会邀请中国大数据研究院的鄂维南院士、张林峰研究员和邰骋研究员,为广大数学爱好者和数学工作者带来了科普讲座,共同演绎了人工智能与数学的关系。
2022年3月14日,是第三个国际数学日,主题是“万物皆数”(“Mathematics Unites”)。中国数学会联合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和中国运筹学会邀请北京大学张平文院士为广大数学爱好者和数学工作者带来名为“计算与数学的共进”的科普讲座。
2023年3月14日,是第四个国际数学日,主题是“给每一个人的数学”(Mathematics for Everyone)。
2024年3月14日,是第五“国际数学日,主题是“游于数”(Playing with Math),海报“装满”快乐,包含6个来自数学世界的经典游戏,人们熟悉的“数独”“一笔画”都在其中。
节日组织
组织单位
国际数学日的发起单位是国际数学联盟,支持单位包括: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理事会(ICIAM),IMU 女性数学委员会(CWM),国际数学教学委员会(ICMI),非洲数学联盟(AMU),欧洲数学会(EMS),美洲数学委员会(MCA),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联盟(UMALCA),东南亚数学会(SEAMS),南部非洲数学科学协会(SAMSA),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The Centre international de mathématiques pures et appliquées(CIMPA),发展中国家妇女科学组织(OWSD),非洲女性数学协会(AWMA),非洲数学联盟非洲妇女数学委员会(AMU-CAWM),欧洲女性数学协会(EWM),国际科学理事会(ISC)。
管理委员会
节日大使
节日活动
π主题活动
每年的3月14日,全球各地的一些数学爱好者会在凌晨或下午1时59分或下午3时9分(15时9分)庆祝,以象征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第5位的近似值3. 14159,有时甚至精确到26秒,以象征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近似值3. 1415926。庆祝的方式包括吃π饼(“pie”发音与π一样)、唱π歌、诵π诗、讨论π、背诵π或步行3.14千米。
2021年3月14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新太阳北侧空地举办了“Let's Paity”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际数学日庆祝活动,设置了包含“投针试验”“截取绳计π”“背π挑战”“连线寻π”“鲁班球挑战”“生日与π”等在内的活动,现场吸引了数百名师生参与。
2024年3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家面包店为“π日”准备了鸡肉派。
数学游戏
其他活动
2022年3月14日,2022“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报名启动,此项赛事是面向全球的数学爱好者,旨在全球范围内开启关注数学、理解数学、欣赏数学、助力数学的科技风尚。国际数学联盟组织了全球线上庆典、“万物皆数”图片挑战赛两个活动来庆祝“国际数学日”。
2023年3月14日,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举办“与菲尔兹奖得主对话”活动;安徽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举办数学文化节庆祝活动;北京数学会、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承办了“2023年度数学节”。吉林大学数学学院推出数学日活动——分享数学学习心得、体验多种数学趣味游戏。万泉小学举办“问号有魔力,闪亮好奇心”第九届数学节,活动分为六大板块,分别为好奇设计院、益智训练营、“数”说万泉、数学嘉年华、好奇实验室,以童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带着“问号”去激活数学的魔力。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举办数学建模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会暨国际数学日主题论坛。并在会上启动小初高一体化数学建模研究项目。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与湖南省数学会联合举办科普讲座、数独竞赛等主题活动,以数学文化广播数学之美。
2024年的国际数学日,世界各地举办超过1500场国际数学日活动。其中南非约翰内斯堡米德兰地区的人们玩起了“数学宾果”游戏;菲律宾的一所小学准备了许多数学谜题;马来西亚的玛拉理工大学举办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7名青年数学家分享了他们遇到的“有趣”的“数学瞬间”;北京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都举办了“数学文化节”活动,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准备了“学术报告”;吉林大学的校园里,能看到“π道”指示牌;浙江省数学会联合多家单位围绕国际数学日办展览、放电影、排话剧;数学爱好者用粉笔在城市街道上画出几何图案,或是用纸折出花朵。
节日内涵
国际数学日的设立旨在彰显数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基石作用,同时激发数学创新活力,传播其理性之美与实用价值。这一全球性活动既是人类智慧结晶的礼赞,亦是面向未来的知识播种行动。
国际数学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公众,决策者和学校的理解,对数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数学和科学教育的能力建设做出贡献,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女孩和儿童;实现性别平等,并在数学中赋予妇女和女孩的能力;通过将公众的理解,决策者和在数学重要性的学校中提高理解,作为发展更繁荣的经济状况的发展工具;强调基础研究在数学科学中的重要性是种子对技术的突破和社会管理的突破;强调数学在现代社会组织中的作用,包括经济,金融,健康和运输系统,对人类福祉的追求等电信等;提高人们对数学作用在打击灾难,流行病,新兴疾病,入侵物种中的作用的认识;强调了数学在与生物多样性保持兼容的可持续性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为公众和年轻人提供理解行星挑战的工具,以及作为知识渊博的公民做出回应的能力;提高国际网络和公众对数学意识的合作;增加获取信息的访问,提供一种简单的方式,使公民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选择。
文化衍生
文艺作品
2025年3月14日,中国邮政上线四款邮票,命名为
数学之美,邮票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