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期,已有许多
非政府组织正视到上亿颗地雷在地球上造成不人道的伤害等相关议题,人权组织、儿童福利团体、难民组织、医疗及人道团体,都从自身的领域出发,试图了解地雷对人类所造成的伤害,并利用其资源帮助受害者。明显地,减轻该问题的唯一方法即是减少武器数量。NGOs团体便用各自最具影响力的方式,来达成上述目标,他们不断地扩大与地雷相关的议题,并且努力地收集有助于全球禁武的相关资讯。
在ICBL的努力下,全球的情势转变成有利于传统武器使用谈判的情势。由于冷战的结束与权力中心的转移,冲突方式议题的解决比避免核子威胁来得容易。各个组织与个人开始注意到,在冷战期间如何避免冲突发生,何种武器与何种战争方式对一般民众的生命伤害最大。除此之外,各国政府对全球关切的议题,出现与以往冷战时期相反的热烈反应。反地雷条约的签署过程增加了外交的新面向,其中可以看出国际间希望反地雷运动能具有国际适应性。
当
诺贝尔委员会宣布ICBL获得1997年
诺贝尔和平奖时,也了解诺贝尔委员意识到反地雷的重要性,并确定了ICBL成立的模式。委员会强调:“ICBL以不确定的方式展现并传播人民的委托,让许多中小型国家也有能力担负起这样的议题……,这样的工作可以增加人民对和平政策重要性的觉醒。像这样的运作模式,在未来可以增强和平与非武装政策的影响力,并可以提升这些政策在国际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