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为全书的绪论,从对国际会计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导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国际协调化的强劲趋向.以此作为贯串全书的主线。专题二和专题三在分别对会计惯例和财务报告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差异和国际协调的消长过程,为深入讨论国际会计协调化开路、专题四以“国际会计协调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为题,较深入地论证了“协调化”与“标准化”、“可比性”、“统一性”及“趋同化”等概念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强调了国际会计协调化是一个存异求同过程的“发展观”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弹性度”,既分析了推动和阻挠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外在环境因素,也养重论证了推动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国际组织的主观努力,指明了通过标准化(准则化)实现趋同化的发展轨迹,专题四还详细评述了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及其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史,在各个阶段肯定了IASC“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战略运用,特别是评述了世纪之交的战略性重组和新运作机制的建立。接着.在专题五论述了主要国际组织的会计协调化活动后,又在专题六专门评述了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制定国际审计准则的历史以及国际
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史.
专题七、专题八、专题九属于对国别会计模式的研究。专题七“会计模式通论”,较全面地评述了会计发展模式的概念性分类及诸多学者对全球会计模式的国家级别分类:以此为基础,专题八和专题九分别进行了“国别比较会计”研究,专题八评述了对全球会计影响最大的美、法、德四大会计模式的主要特征,继而专题九在对比美英会计模式为一方、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大陆会计模式为另一方的差异和协调趋向的基础上,分别评述了受其交叉影响的日、荷、瑞典等发达国家的会计实务体系的主要特征以及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水平较高并深受美国会计模式影响的墨西哥会计实务体系的主要特征;再继而选择了捷克作为转型期国家的代表,概述了转型期国家会计实务体系的主要特征;最后,总括地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会计实务体系的共同特征。
以上都属于国际财务会计领域。专题十、专题十一、专题十二则属于
国际管理会计领域,分别论述了“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与计划体系”、“跨国公司业绩评价”及“国际税务与国际转移定价”。
常勋先生,是我国知名的老一辈会计学家,是我国开拓国际会计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先驱者之一。现在已经75岁高龄了,仍在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注册会计师事业尽心尽力工作着。
常勋先生,1924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48年1月毕业于
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大学肄业期间至解放前,曾兼任新闻编辑和翻译工作多年。1952年调
山东财经学院会计系任教员,1953年又调厦门大学任讲师。1958年因左倾路线迫害被迫离校,至1976年才重返厦门大学,在经济学院资料室任《
经济资料译丛》的专职翻译和编辑。1980年,他的历史冤案得到彻底平反并重返讲坛,后历任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会计系国际会计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至1998年,担任厦门大学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师。他还历任民革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民革福建省委第八届、第九届副主委,第十届顾问,福建省第八届人大常委,福建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副会长,第三届顾问等职,并任中国成本研究会第二届理事,第三届、第四届常务理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