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东南联合大学
抗战期间上海沦陷区高校撤离上海后联合组建的大学
国立东南联合大学,简称“东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沦陷区高校撤离上海后在福建建阳联合组建的大学,学校仅维持了一年半时间。1942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所有尚未撤出上海沦陷区的高校全部合并,撤退至浙江境内组建“国立东南联合大学”,由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担纲主持。最终暨南大学上海美专上海法学院大同大学成建制撤退,其他未能撤退的高校亦有部分学生随同撤退。学校先期撤退至浙江金华,最终撤退到福建建阳
背景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并没有立即占领上海的租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租界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孤岛”。
各类学校为躲避战火而迁校,使得租界内的高校多达30多所,有暨南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大夏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等大学;上海商学院、持志学院、上海医学院、中法工学院、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法学院、上海法政学院、正风文学院(前身为诚明文学院)、同德医学院、东南医学院等独立学院;及上海药专、上海音专、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东亚体专、纺织工专、吴淞商船、立信会计等专科学校;加上从外地迁来的原设于苏州的东吴大学、杭州的之江大学、苏州美专沪校、南京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部分院系。
这其中有部分学校迁往内地,如交通、沪江、同济、复旦、光华等大学迁往四川各地,上海医学院则迁往云南昆明。
历史沿革
上海筹备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次日,日军进占上海租界。租界内的公私立高校以局势突变为由,大多宣布停办,大量青年学生失学。
1942年1月1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为“维护上海高等教育,招致大学人才起见,决定筹设国立东南联合大学于浙江省境,以便收容自上海内撤各专科以上学校之员生。”同时要求“上海各大专学校除在内地已设有分校外,一律参加东南联合大学。”
按照教育部的指令,在上海成立了东南联合大学筹备委员会。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为主任,王凤喈为副主任,胡健中、骆美奂、张寿镛、曹惠群、杨永清、黎照寰、樊正康、裴复恒、阮毅成、许绍隶、许逢熙、胡寄南、李培恩、胡敦复为委员,校址设于浙江境内。6月下旬,由暨南大学建阳分校主任周宪文代替王凤喈为副主任委员。委员中大多是上海公私立大学校长,另有部分委员是金华当地地方官员。
金华初创
1942年3月24日,东南联合大学办事处在金华酒坊巷金华中学正式成立,由原暨南大学训导长的训育员娄子明任处长。办事处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和登记从上海撤出的各大学师生。
1942年4月5日、13日、25日东南联合大学筹委会在金华连续召开了三次筹备工作会议,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并派员在临浦、诸暨、南涧、渌渚设立交通站沿途照料上海内迁师生。
东南联大的在金华收容了上海专科以上学校学生200余人,国立交通大学国立上海医学院等校学生亦有不少由东南联大筹委会资遣径赴设在重庆的母校继续学业。上海各校之教职员经过杜佐周的联络接洽,大部准备内迁,或在内迁途中。
1942年5月15日,日军突犯浙东,浙赣战争爆发,“金(华)兰(溪)一带日受敌机肆扰,军政教育各机关遂相继向西撤离。”
1942年5月17日晚,东南联大200余名师生在当地驻军的协助下,准备撤退到江山。到达江山后,根据顾祝同的建议,学校决定再次转移到福建建阳。
迁播建阳
1942年5月30日,全体师生步行经浦城开赴建阳,6月24日全部抵达建阳。东南联大筹委会设在建阳童游奎光阁新建楼房里,何炳松同时担任暨大和联大的校长,上午在暨大办公,下午在联大办公,两校办公处相距三华里。
1942年9月中旬,何炳松致电民国教育部,请求正式成立东南联大,以免上海未迁学校徘徊不前。但两个月后才等到民国教育部“已令该校限期成立”的覆电,但关于学校成立的正式公文却没有着落。
不久,大同大学校长曹惠群率领师生抵达安徽屯溪,教育部电令何炳松收容,并指示可在屯溪设立东南联大分校。
1942年12月2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606次会议决定:“东南联合大学归并英士大学,而将英士大学改为国立。”
1943年6月,东南联合大学的文理商三学院和先修班并入国立暨南大学,法学院和艺术专修科并入国立英士大学(1949年被裁撤并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7月底,存在了1年5个月的东南联大结束。从此“东南联合大学”遂成为历史陈迹。
组织机构
东南联合大学设文、理、法、商四学院以及艺术、体育、纺织三专修科;筹备委员会分设秘书处、总务处、编训处、会计室与设计委员会;总务处分设文书、事务、出纳、交通四组,编训处分设登记、训导两组。
1942年9月中旬新学年开学初,考虑到东南联大尽管初具规模,但在师资、生源、校舍诸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于是“权将联大文、理、商三学院与暨(南)大(学)原有的文、理、商三学院合并上课;另设法学院和艺术专修科,容纳联大有关院系的师生。教师一律由暨南大学致聘,既是联大教师又是暨大教师。”学校聘请胡寄南为教务长,娄子明为训导长,朱中虑为总务长,杜佐周为文学院院长,江之永为理学院院长,孙怀君为法学院院长,陈振铣为商学院院长,谢海燕为艺术专修科主任。
东南联大的生源除早先在金华收容的上海学生外,1942年8月下旬还从撤退到建阳的沦陷区高中毕业生中录取新生48名,先修班学生38名,这时全校共有学生231名。根据教育部指令,暨大先修班划归东南联大。在1942年暨大第二次招收新生过程中,分别在福建的建阳、南平,浙江龙泉,江西铅山设立考点,录取新生226名,另外为了不使沦陷区高中毕业生“流浪失学,无所归宿”,录取了先修班学生99名也由东南联大负责培养。
校徽
谢海燕先生为东南联大设计了校徽,外廓作凸版V字形象征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各个盟国共同抗日,终将取得最后胜利,里面五环则象征东南五省紧密联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10 11:15
目录
概述
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