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大会堂旧址
江苏省南京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大会堂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4号,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大会堂。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国民党要员孔祥熙等5人提议,在南京建立国民大会堂,供国立戏剧音乐院和美术陈列馆共用,既可作剧场,又可作会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5日,国民大会堂正式竣工,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大会堂。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冬天,中共南京地下组织领导爱国进步学生在国民大会堂门前的广场发动了“清毒”运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民党对国民大会堂进行了修复,将观众席增加到3400多个,每个坐椅的椅背设有3个按钮,电线通人地下,通向主席台两侧的电灯显示器。在大会堂的西墙内,建有一条暗道,通到蒋介石专用的休息室前面的走道。同年3月29日,国民党“行宪国大”在国民大会堂召开。
1949年5月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代表以及南京的地下党干部3000余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会师大会。会议之前,大会堂门口上方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书的“国民大会堂”几个字,被改为“人民大会堂”。
1949年后,国民大会堂改名为南京人民大会堂。
1985年,南京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对大会堂内部进行了全面整修。
1999年以后,南京市人民政府对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多次装修。
2020年5月,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启动国民大会堂旧址文物修缮工程。同年11月29日,工程顺利竣工。
建筑格局
国民大会堂旧址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主体建筑地上4层,地下一层,分前厅、剧场、表演台3部分,国民大会堂的造型属于西方近代剧院风格,但在檐口、门厅、雨篷等处,都巧妙地运用了民族风格的装饰。
主要建筑
前厅为砖混结构,上方正中的整面墙体,镶嵌三段长方形玻璃窗群,一排排直贯上下,玻璃与墙面虚实相生,充满韵律感。设有井楼,一楼两侧设有办公室、衣帽间,二楼为休息室,放映室设在顶楼。各层都设有厕所、贮藏室。前厅为平顶屋面。
剧场为钢筋混凝土柱网结构,设在建筑物的中央,楼上下共设有3400多个观众席。每个坐椅的椅背设有3个按钮,电线通人地下,通向主席台两侧的电灯显示器。剧场顶部为人字屋顶,钢屋架。
表演台
表演台部分的台口为圆弧形,台前设有奏乐池,表演台的底部以及后台设有演员化妆室和演员休息室。
文物价值
国民大会堂旧址的造型属于西方近代剧院风格,建筑立面采用了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勒脚、墙身、檐部三段划分的方法,在檐口门厅、雨棚等处都巧妙地运用了民族风格的装饰,是当年较为流行的新民族形式建筑的实例之一,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与建筑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1992年3月,国民大会堂旧址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0月,国民大会堂旧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国民大会堂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国民大会堂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4号。
交通信息
自驾:自南京市人民政府出发,路程约为2千米,约7分钟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2 11:5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