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直属科研机构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是应急管理部中国科学院于2019年12月30日成立的国家级自然灾害综合性防治研究院。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承担自然灾害防治重大政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等工作。国家灾研院立足发展天空地一体化综合减灾技术,突破包括重特大地震灾害在内的多灾种、全要素、全过程与全链条自然灾害防治基础理论,面向国家自然灾害防治重大战略部署,立足自然灾害综合减灾实战需求,打造国内、国际先进的自然灾害防治科研平台。
发展历史
1966年4月-1970年3月 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
邢台地震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地质部对地震地质工作统筹安排,在李四光部长的亲自组织和推动下成立
1966年4月成立,总部河北省三河县,下设华北、西南、西北、中南四个区队
1970年3月-1972年8月 中国科学院 地震地质大队
1970.03 地质部将地震地质大队交由中国科学院领导
1970.05 华北、中南、西南、西北区队移交各省(市)地震工作部门
1972.06 迁址至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
1972年8月-1986年2月 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1972.08 地震地质大队由国家地震局直接领导
1986年2月-1998年3月 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1986.02 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1998年3月-2019年11月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1998.04 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2000~2002 科技部社会公益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2002~2004 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中国地震局等部委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2019年11月-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2019.11.15 中央编办复字[2019]158号文件:同意将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划入应急管理部,更名为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2019.12.30 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成立启动会,签署联合共建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正式挂牌
2020.07.28 完成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
职责范围
(一)开展自然灾害数据信息获取和分析研究,承担灾害形成机理、演变规律、成灾机制、风险演化与防治理论研究;
(二)承担自然灾害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
(三)开展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技术和综合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四)承担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和城市灾害应急技术研究与技术服务;
(五)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设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六)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防治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和示范;
(七)参与自然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研究与起草;
(八)开展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政策理论研究;
(九)承担自然灾害防治技术咨询,参与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决策与技术支持;
(十)开展自然灾害防治科技交流与合作。
内设科研机构
(一)自然灾害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负责巨型灾害与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的孕育、发生、演进过程及致灾成灾机理研究,开展巨型灾害与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综合风险识别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
(二)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开展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研究地质灾害的发育演化规律与致灾机理,开展地质灾害感知识别、监测预警、风险防控、应急处置救援技术研发,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三)水旱灾害研究中心。开展防汛抗旱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参与防汛抗旱应急规划、标准及预案编制,开展水旱灾害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应急抢险处置、灾害调查评估等技术与方法模型研究及推广应用,研究重大险情灾情旱情机理和情景构建,参与有关水旱灾害的险情灾情分析研判、趋势预测和总结评估工作。
(四)森林草原防灭火研究中心。开展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机理、演化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开展森林草原火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开展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发展和蔓延及火灾处置动态模拟与推演模型研究,参与森林草原火险会商、趋势预测与火情分析和总结评估工作。
(五)气象灾害研究中心。开展台风、暴雨、风雹、雪灾、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的基础理论和减灾技术研究,研究灾害性天气的预测理论与方法,研发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与应急处置技术、致灾天气形成机理及检测预测预警技术,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模拟与预防方法研究。
(六)地震灾害研究中心。研究地震灾害孕育机制、发生过程、演进传播、致灾机理与复合链生灾害成灾规律,研发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监测预警、损失快速评估与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和评估模型。
(七)城市灾害研究中心。开展城市灾害风险防控基础理论、监测预警技术、风险防范技术、应急处置救援技术等研究与推广应用,参与重点城市灾害监测预警、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八)空间信息研究中心。开展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灾害信息感知理论、应急响应模型方法与应用技术研究,研发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灾害应急救援技术,发展多圈层多物理场耦合作用理论及其致灾模型,为应急救援业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九)战略规划与创新研究中心。开展国家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标准研究等工作,提供自然灾害防治技术咨询与建议,参与开展自然灾害防治领域有关专项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论证、跟踪评估等工作。
(十)救援技术装备物资研发中心。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城市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装备设备以及应急装备体系研究,关键技术与装备设备物资研发、测试与应用示范,组织开展自然灾害、城市灾害装备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
创建背景
2019年1月17日至18日,首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应急管理报推出的六篇系列评论文章,其中,第五篇《大力提升应急管理基层基础能力》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变化、人口和经济分布、城市空间布局等与自然灾害关系的研究有待加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决策支撑作用,组建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整合科研力量,以国内顶尖、国际知名为标准,建设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提高地震地质灾害台风、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科研水平。积极推进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提供支撑。
2019年12月2日上午,科技和信息化司召开全司党员干部大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司负责同志和处室负责人分别结合工作职责谈了学习体会,围绕“四个精准”、“四化”要求和“五大能力”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措施,纷纷表态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学习好、贯彻好、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会议要求,“要牢固树立“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的意识,盯住重点工作紧抓不放,在年底前完成指挥信息网、危险化学品联网监控、大震大灾应急通信保障、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挂牌等重点工作。”
2019年12月25日上午,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赴地壳应力研究所调研,与广大干部职工座谈交流,听取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关于组建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2019年12月30日,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成立启动会,签署联合共建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正式挂牌。
2020年3月17日上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召开离退休同志代表座谈会,深入研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筹建和地壳所改革等问题。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出席座谈会,谢富仁、王福江等7位离退休同志代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地球所负责同志,地壳所现任领导班子和部分中层干部参加。
主要职能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是中国第一家国家级自然灾害综合性防治研究院,主要承担自然灾害防治重大政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等工作。
研究院将面向国家重特大自然灾害防治重大科技需求和世界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科技前沿,以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强国战略为引导,秉承“包容、开放、创新”的建院理念,探索建立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科研体系及科技管理机制,贯彻“小核心、大网络”的结构布局,开展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研究。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要体现联合共建优势,围绕灾害风险及防治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先进装备等开展研究;要坚持聚焦综合,发挥多学科交叉和集成创新优势,在多灾种耦合和综合减灾上发力;要坚持创新驱动,瞄准国际前沿,创新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广泛吸引人才,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着力解决自然灾害防治瓶颈问题。
成立意义
成立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是加强自然灾害综合应对、履行应急管理综合职能的客观要求,是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的迫切需要。对于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事件
2022年2月23日,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总工程师申旭辉一行到赞皇县考察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实验基地初步选址工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0:0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