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是袁隆平院士生前专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议,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多省科研单位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总部设在三亚,种业中心设在长沙。
发展历程
2019年10月15日,第二届智慧农业国际(青岛)高峰论坛15日在青岛市城阳区开幕。会上“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过连线表示,将带领团队继续推进“中华拓荒人”计划,将中国的科学成果推向全世界,为世界粮食安全与世界和平做出新贡献,并将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开展耐盐碱水稻的育种工作。
2022年3月16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在三亚挂牌,为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提供技术储备。
2022年3月31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挂牌仪式在长沙举行。
2022年5月,袁隆平院士蜡像揭幕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揭牌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水稻科研基地举行。
2022年7月27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在黑龙江揭牌成立。
机构介绍
2021年3月31日,记者从湖南省科学技术厅获悉,科技部已批复同意支持湖南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
据了解,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聚集了广东海洋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协同共建。
创新中心将充分发挥湖南水稻种业创新优势,聚焦耐盐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关键技术、耐盐碱种质功能基因挖掘及其分子育种技术、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配套应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完善科研条件平台与研发体系,形成重大关键技术源头供给。
创新中心按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原则,多方协作,实行“总部、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和试验站/基地”建设模式。通过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统筹推进和任务协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农业分子生物技术、盐碱地改良综合生态技术等相关领域和产业有机衔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融合,与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紧密衔接,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构建整体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中心挂牌两年多来,培育筛选出11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其中“箐两优3261”全生育期3-5‰盐水浓度下,亩产突破350公斤,米质达部标一等优质米标准。
现任领导
副主任范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