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相册
新华社微纪录片栏目
《国家相册》是新华社推出的一档微纪录片栏目,由陈小波任讲述人。
剧情简介
走进中国照片档案馆,就打开了一部国家相册。这里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珍贵历史影像,是中国馆藏量最大的国家照片档案馆。作为新华社打造的微纪录片形态可视化全媒体产品,《国家相册》首次带着镜头走近这些老照片,把影像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打开那些被浓缩的人生、被折叠的时代,细述那些鲜为人知的人与故事。
分集剧情
分集剧情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融合发展、坚持创新为要的重要指示精神,拓宽主题宣传和新闻报道表现形态的边界,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开展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于2016年9月推出系列微纪录片形态的全媒体栏目《国家相册》,这是全国第一个微纪录片专栏。而新华社主楼的地下,一楼的中国照片档案馆是我国馆藏量最大的照片档案馆,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珍贵照片1000多万张,其中凝固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国家相册》让这些意味深长的照片开口,讲述家国时代。
拍摄过程
该栏目讲述人陈小波的主要工作是在大量照片中梳理出背后的历史与内在脉络,确定主题,提供给以李柯勇为主的写作团队。文案团队根据照片开始采访、找故事、撰写文字。每篇文字都只有1500字左右,但每次撰稿者写出的文字都上万,几易其稿,少则五六次,多则十数次,仅李明主笔的《我的‘小人书’》,改了15稿。每次一个主题,团队都会建一个微信群,一周内,这个微信群会发布几百条讨论,成为范本基础。陈小波还负责录音、出镜的工作。陈小波认为录音并不是简单的朗读,它与需要与经历、学识、对命运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每一集的成型过程是融合的过程:经典照片、真诚的讲述、音乐、制作。
主创团队
讲述人
资料参考于
获奖记录
发行信息
其他宣传
2017年8月31日,该片创办一周年研讨会31日在新华社举行 。
2018年6月,该片同名图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9月,该片《历史的致敬》《一个不能少》《血染的黎明》《山就在那里》等15集精选在由中国照片档案馆主办、新华网承办的“国家相册 致敬历史——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典藏展”展播。
2022年8月,国家相册第五季第8集《传奇迎客松》播出。
作品评价
《国家相册》聚焦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瞬间,通过传播宣传,让更多百姓知悉、领略并有所感悟。这种直达人心的历史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指导。
观众们能从片中了解中国百年来的苦难史。该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全景式展现近百年来的历史,正可以让广大民众深切体会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屈辱,通过视觉引导,开启情感的阀门,对中国自满清以来落后挨打、丧权辱国、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的历史,有更为系统和直观的认知。特别是拍摄于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张张图片,无一不是血淋淋的故事,更是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争传奇。
从《国家相册》看到的,不只是一段段或大或小的历史事件,更能从纷繁的历史碎片中总结出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一张张图片的剪辑衔接,正可以反映近百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抗争的历史脉络。在一片黑暗和混乱的社会背景中,涌现出一股清新的力量,历史的选择,让青年学生走上历史舞台,让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正本清源的历史重任。历史是客观的,历史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射线,而该片正是通过大量的图片串起一条无形的历史轨迹,让观众看到其中的规律和必然性,那就是正义必胜,人民必胜。
《国家相册》的系列展播,让观众从数以千万计的历史片断中看到历史前进的步伐不可阻挡,从而更加坚定现代中国引领未来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系列纪录片第一集“胜利的日子”,在重温那段伤心的历史过程中,也为观众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当见证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的一幕被定格时,每个中国人的内心都是激动而复杂的。当看到国破人亡的历史关头,总有革命斗士挺身而出,多少会让人感到欣慰。虽然只是重温历史,但此情此景,依然让人血脉喷张。(中国文明网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7 00:15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分集剧情
幕后制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