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继续深入推进,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批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高层次卓越工程师。
发展历史
2010年,
教育部发布“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2017年,“卓越计划2.0”开启,提出布局建设
现代产业学院和
未来技术学院。经过5年的努力,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方阵前列。
2022年8月,教育部会同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支持部分高校和中央企业试点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通知》,在10所工科特色高水平大学和8家中央企业布局建设1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2022年9月27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
教育部、
国资委共同组织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发布《
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首批1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中除高校外,还有8家企业入选。
2023年9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决定支持部分高校与企业共建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2024年5月14日消息截至目前,我国已支持高校联合中央企业建设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不断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培养新平台。
2024年秋季,南方科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研究生入学。
2024年9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等8所高校入选。
建设单位
建设目标
(一)工程学科建设目标:主动布局、设置和建设在关键核心领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引领产业发展、满足未来需求的工程学科。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关键核心领域,培养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全球战略视野、突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动态适应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和“卡脖子”问题的高素质、高层次、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师。
(三)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目标:推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培养模式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所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授予的是工程类硕士或博士专业学位,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全日制面向全国招生、接收达到入学要求的本校及其他高校的免试推荐,硕士、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分别为2~3年和3~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非全日制面向重点行业、特定区域、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招生,基本修业年限较全日制而言可以适当延长。
培养方案
由于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养卓越工程师,因而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避免以下问题的出现:一是简单沿用以往工程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培养方案;二是在传统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上进行简单的修订而成;三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相关专业院系、合作企业、行业院所、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
制定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将基于培养目标的培养标准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环节中,使细化后的标准(也称“标准点”)均能够成为这些教育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每一条培养标准的要求均能够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得以最终实现。
针对工程学科特点和专业学位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主要教育教学环节应该由课程学习、工程实践、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等四个方面构成,并给予各环节每项教育教学活动相应的学分。
课程体系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用于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课程体系不能简单沿用以往工程类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必须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要求专门建设。
针对上述培养方案中提出的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三个教育教学环节,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应该由相应的三个主要课程模块构成:理论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项目课程模块,即理论课程模块包括在课堂教学的各种理论性课程,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在企业现场及实验室开展的各种工程实践活动,项目课程模块包括学生参与的基于各种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训练活动。这样构成的课程体系既反映出高层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特征,又体现了与本科层次卓越工程人才课程体系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