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限是指从国债发行日到偿清本息日止的这段时间。确定发行哪种期限的国债,要受到政府对资金的需求时间长短、市场利率的发展趋势、认购者的取向、流通市场的发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国债期限的确定要有利于改变其偿债结构,降低举债成本,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压力。
国债期限确定
期限长短的确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国家每年的偿债能力
国债一旦发行,就存在着到期还本付息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国债偿还数额是作为到期年度的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列入此年的支出预算,从正常财政收入之外的资金来源是有限的,而国债每年都在发行,每年也都有到期的债券须要还本付息,所以就要避免偿债高峰年的产生,制定合理的期限,使国家每年都保持一个较稳定的偿债能力,确保国家信用。因此,每年发行国债,首先就要考虑已发行而还未兑付的债券,再应预测未来的财政收支情况,使长期、中期、短期的债券有机地相互依存,保证国家经济正常运转。
2.购买者的收益
国债的期限长短和购买者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购买者付出资金后最关心的问题之—-就是什么时候收回本金。为了维护购买者的利益,保持国债的良好信誉,一般是利率较低的债券,期限较短;利率较高的债券,期限较长。不然,如果期限长短与购买者收益高低搭配不合理,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购买者将会蒙受经济损失。
国债期限选择
根据我国目前
国债期限结构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增加发行一些期限超过5年的国债,并可尝试发行10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理由如下:
第一,政府通过国债筹集的资金,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国家的投资项目,这些项目一般是属于为社会再生产创造外部条件的基础性工程,如能源、交通、通信等,它们本身的特点是周期长、投资量大。因此,从这些项目的要求来说,发行长期国债筹资是合适的。
第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保险公司、
社会保障基金等都会日益壮大,它们持国债的目的,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不在于短期的流动性,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倾向于长期持有。因此,若能根据这种需要,发行一些长期国债也是有市场的。
第三,我国当前
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仍然是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发行一些长期国债,也是和这一政策一致的。一般认为:国债期限越短,其流动性越强;期限越长,流动性越弱。因此,如果发行长期国债来代替短期国债,可以减少流动性,使一部分货币购买力随时冲击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减弱。
第四,我国目前正处于物价上涨幅度比较低的时候,不但物价指数可以反映这一情况,银行利息水平和
保值贴补率也能给予间接证明。我国的银行存贷款利率在1996年曾两次下调,保值贴补率也在不断下降。因此,发行一些长期国债,不会使财政将来的付息压力过重。实际上,根据上面关于影响
国债期限结构因素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市场利率水平较低的时候,发行长期国债是有助于政府实现利息成本最小化的目标的。
第五,从我国现行国债期限结构看,发行长期日债也有助于弥补这一品种短缺,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变国债期限单一的现象。
期限影响因素
在设计国债期限时,举债主体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处认为以下几点是主要的,不应忽略。
第一,政府用资需要。在前面曾经阐明这样的看法:当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用表现在将来时,那么按照受益原则,由将来人纳税偿债也是合理的。从这一角度出发,如果政府通过国债筹资,建设一个公共项目,则国债期限应与这一项目的建成相联系。如果这一项目还能为政府带来直接的利润收入或收费收入,则国债期限可以考虑依据
投资回收期确定。当然,某一个公共项目的效用可能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会持续让人受益,很难把为这一项目而举借的国债的期限予以过分的按受益期分别设计。但是,当项目较多时,可以估算每一时期各项目的效用总值,以此来作为国债期限的设计依据。此外,如果是为了调剂预算资金周转之需要,比如为了弥补财政临时性的先支后收,则应发行相应的短期国债。总之,政府用资需要是国债期限设计时应首先考虑的因素。
第二,符合社会资金的供给结构。借贷资金的供给有不同的期限,甲资金的投资期或闲置期可能为1年,乙资金的投资期或闲置期可能为10年,各人各有所好。既然如此,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应该在充分认识社会资金供给的期限结构基础上设计。比如,近年来我国发行的
凭证式国债,很重要的一条是吸收个人的储蓄资金。那么,这种国债的期限设计,应尽量符合社会公众的定期储蓄结构。当然,这方面也不是单纯的期限问题,因为利率的高低也会改变人们的投资期限选择。因此,期限结构设计也是与利率结构设计相联系的。
第三,财政筹资成本的大小及其分布。这里,第一是考虑筹资成本,即
国债期限结构要有利于利息支出最小化。资金市场有着不同的
利率期限结构,不同利率期限结构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原因。于是,当短期资金市场利率相对偏低而长期资金市场利率相对偏高时,国债的期限结构应偏向短期化;反之,当短期资金市场利率相对偏高而长期资金市场利率相对偏低时,国债的期限结构则应偏向长期化。再有,对经济趋势变动的正确把握,也被很多学者视为国债期限结构设计的参考因素。比如,经济衰退时期,市场疲软,需求下降,资金供给过剩,利率下降,则政府应多发行长期国债,这样能保证将来利率上升时财政仍可支付较低的利息;相反,经济繁荣时期,市场旺盛,儒求上升,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此时政府应多发行短期国债,这样也便于财政在将来利率下降时可再以低利率筹资。在财政筹资成本方面第二要考虑的是还本付息是否均衡。国债期限设计不合理,会使财政还本付息额在年度间分布高低不均衡,而这种不均衡将给预算安排带来困难。在我国80年代的国债发行中,有过这方面的情况。当时国债的期限,从80年代初期的5至9年,变为1985年发行的5年期,到1987年又开始发行3年期,1988年还发行2年期国债,也就是说,后发行国债的到期日与先发行国债的到期日接近。这样,从1990年开始我国财政偿债额突然增大,第一次出现了三位数,1990年国内债务还本付息为113.75亿元,是前一年的5.6倍,而80年代偿债额最多的一年是1988年,但也只有28.44亿元。结果,90年代初期我国财政因负担过重而不得已采用延期偿还一部分单位持有的国债。
在以上这些影响
国债期限结构的因素中,笔者认为:政府使用资金的需要是一个基本因素,因为,政府通过债券筹资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财政收入不足抵补支出的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应再根据社会资金的供给结构和政府筹资成本等情况给予调整。我国经济界还有学者曾提出这样的观点,认为单一的
中长期国债不便于中央银行利用
公开市场业务进行操作。确实,西方国家公开市场业务大多是以短期国债为吞吐对象而进行的,而我国由于缺少短期国债,致使中央银行的这一
货币政策工具不能有效运用。但是,反过来笔者也不赞成这样的做法,即为了迎合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要求,在财政本身对短期债务资金需求为零的情况下,选择发行短期国债,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各自的多种实现方式,在两种政策的结合过程中,比较好的方式是互相配合,而不是单纯地损害一种政策效应来发挥另一种政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