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改良是能增加固定资产效用或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改装、翻修、改建等行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不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而应当作为资本支出,并在事后计提折旧时一起摊配于各个受益期。由此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增加或恢复会影响折旧的计算。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帐务处理,有二种作法,一是直接借记有关固定资产帐户,二是借记有关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帐户。
两者区别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固定资产改良的区别主要
表现在,固定资产价值是否升值上:
如果旧部件更换后
固定资产的运行能力没有提高,称为更换,比如更换性能相同的空调系统;如果旧部件更换后固定资产的运行能力得到提高,则称为改良,比如更换性能列好更复杂的空调系统。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相当于我国会计中的
固定资产大修理或
技术改造。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改良都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未来的经济利益,在会计中均作为资本支出。在实践中,更换为改良很难区分。
一、固定资产的修理
固定资产的修理可以分为大修理和中、小修理,中、小修理也可称为经常性修理。
1、大修理
(1). 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如果数额较大或发生不够均衡,应当采用预提或待摊方法。
(2). 若发生修理费用,
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通过“递延资产”科目分期摊销。
2、经常性修理(中、小修理)
二、固定资产的改良
固定资产改建、扩建亦称为固定资产改良。
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一般数额较大,受益期较长(超过1年),而且使用固定资产的性能、质量等都有较大的改进。企业为固定资产发生的支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确认为固定资产改良:
1、使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
2、使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提高;
3、使产品质量提高;
4、使生产成本降低;
5、使产品品种、性能、规格等发生良好的变化;
6、使企业经营环境或条件改善。
根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改建、扩建工程一般要通过“
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再转入“固定资产”。
处理方法
固定资产的更换与改良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三种:
1、
替代法(substitution method)
如果被更换的固定资产部件单独记账,且不单独记账但已知其
原始成本和
累计折旧,则按照新的成本重新确认新的固定资产部件或固定资产,注销旧部件账户或在固定资产账户中冲减旧部件成本和相应的累计折旧,并确认损益。这是一种理想的方法,但不易操作,在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的部件不单独记账,也无法知道其
账面成本和累计折旧。
2、冲减累计折旧法(reduction of accumulated depreciation)
如果固定资产更换与改良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意味着以前
计提的累计折旧多提,应将更换或改良成本记入累计折旧的借方,从而达到增加
固定资产净值的目的。这一方法只适应于能够延长固定资产寿命的更换和改良。
3、成本资本化(capitalization of new cost)
将固定资产更换或改良成本记入一个资产账户,这一方法有一个假定,即旧部件成本通过
折旧变得极小而可以忽略不计,否则将因一个部件包含两个
成本价格而高估资产价值。
纳税调整
一、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一)两者确定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条件不同
税法规定:《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第三十一条规定,纳税人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如有关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可作为递延费用,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修理,应视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1) 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
固定资产原值20%以上;
(2) 经过修理后有关资产的
经济使用寿命延长二年以上;
(3) 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按照原国税发[2000]84号的规定,这里是否含本数没有明确说明,通常情况下理解(仅限于理解)是含本数的。但是还应该注意“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20%以上”不是唯一标准,如果达到(二)、(三)任何一条情形的修理费,税法都要求进行资本化处理。
2008年以后的业务: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规定:在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
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准予扣除:
(1)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2)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3)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4)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三)项所称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
(1)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
(2)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条例》第七十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四)项所称其他应当作为
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划分为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和
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划分的原则是:如果支出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则应将该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否则.应将该后续支出予以费用化。具体标准是:通过改良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实现了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等,通常都表明后续支出提高了固定资产原定的创利能力。此时.应将后续支出予以
资本化。
(二)两者规定对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处理不同
税法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如有关固定资产尚未
提足折旧。
按照固定资产的原价.加上改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
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后的余额确定新固定资产的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可作为
递延费用.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
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改良净支出应增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的账务处理应当按照以上法律法规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进行处理。
二、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纳税调整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对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处理存在较大差异.在年终申报
所得税时应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纳税调整。企业当年度提取的
固定资产折旧大于税法规定的提取数或摊销数.则应当按照其差额部分进行纳税调整,即超过部分不得在
税前扣除.应调整增加
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当年度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小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提取数或摊销数.则应按实际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在税前扣除.不作任何纳税调整。
如何进行纳税调整.举例如下:
(一)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的情况下假设:1995年12月31日.甲公司投入使用一条生产线,原价100000元,估计净残值4000元,预计使用1O年。2001年12月31日。由于产品适销对路.现有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已难以满足公司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公司决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扩建。以提高其生产能力;2001年12月31日至3月31日。经过3个月的改扩建.完成了对这条生产线的改扩建工程。共发生支出20000元,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改扩建后.预计其使用年限可延长2年。估计净残值不变。该固定资产采用
直线法计提折旧。为简化计算过程.整个过程不考虑其他税费。
按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处理如下:
1 2001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转入改扩建时:
1996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公司每年提取的折旧金额分别为:固定资产折旧= (100000—4000)门0=9600元.累计折旧金额为9600×6=57600元。
将固定资产的净值转入“在建工程”。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42400
累计折旧 576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
2.2002年1月1日至3月31日。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发生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3.2002年3月31日.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62400
贷:在建工程 62400
4.2002年4月1日起.每年应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62400—4000)/6=9733元。
2002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9733×9/12=7300元。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分录为:
贷:累计折旧 7300
按税法的规定.处理如下:
2002年3月31日,计算的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原价=100000+20000=120000元。
1996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累计提取折旧金额57600元。2002年4月1日起.每年应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1 20000—4000— 576OO)/6=9733元。2002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9733×9/1 2=7300元。
结论: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的情况下.企业按会计制度规定实际计入费用的折旧金额与按税法规定计入费用的折旧金额相等.年终计算所得税时不作调整。(说明:为了重点阐明本文的观点.所设计的例题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符合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即“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不得短于1O年”。估计的净残值也符合税法的规定.即“残值比例在原价的5%以内。由企业自行确定”。如果折旧年限与净残值和税法规定的不同,则该结论不成立。企业按会计制度规定实际计入费用的折旧金额与按税法规定计入费用的折旧金额将不相等。年终计算所得税时应作调整。)
(二)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的情况下:
如上例,假设上述固定资产2001年12月31日已提足折旧.2001年12月31日至3月31日进行上述改造。
按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处理如下:
1.2002年1月1日固定资产转入改扩建时,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估计净残值4000元。将其转入“在建工程”。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4000
累计折旧 96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
2.2002年1月1日至3月31日。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发生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3.2002年3月31日.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24000
贷:在建工程 24000
4.2002年4月1日起.每年应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24000—4000)/2=10000元。
2002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10000×9/12=7500元。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分录为:
借:制造费用 7500
贷:累计折旧 7500
按税法的规定.处理如下:
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应作为递延费用.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假设该公司按5年摊销.则从2002年4月1 日起. 每年摊销额= 2000~5=4000元。2002年摊销额为4000×9/12=3000元。
结论: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的情况下.企业按会计制度规定实际计入费用的折旧金额与按税法规定计入费用的递延费用摊销额不相等.年终计算所得税时应作调整。
按会计制度规定实际计入费用的折旧金额.减去按税法规定计入费用的递延费用摊销额. 即为应调整增加
应纳税所得额。本例甲公司本年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为7500—3000=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