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读wéi)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
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时期文字。本义是围绕,后引申为周围,又引申为计量圆周的单位。
古字作“囗”(wéi),后在春秋时期,分化出“圍”,表示众人被围在一个四周封闭的空间内。战国时期图2,围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其内部更显得被围的人多且杂,《说文》中篆文发生微微形变,其内部“囗”的上下是正反写的“止”变形,外部再用“囗”包围,依旧体现是的包围的含义。秦汉字型皆承自于小篆,一直延续使用“圍”,直至新中国成立推行简化字,内部变为“韦”。
围是形声字。囗为
形旁,表示围绕,
韦为声部。本义是围绕,也指城池防御。“围”字像卫兵环绕着城邑站岗。当“韦”的“环城守卫”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口”(表示周密环绕),强调环绕城市巡逻。
又绕也。《易·
系辞》:范围天地而不过。注:周备也。范,如金之有模范。围,匡郭也。
又遮取禽兽。《礼·
曲礼》:国君春田,不围泽。注:春育之时,不合围尽收之也。
又《
韵会》:五寸曰围。一抱曰围。《庄子·人闲世》: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散木也,无所用,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