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空间,是园林艺术形式的一个基本
概念,主要类型是植物,建筑,水体,地形,特色为变化多端,分隔随意。创造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园林艺术就是一种空间艺术,我国几千年的园林史就是一部人们利用各种造景要素营造丰富多变的园林空间的发展史。
园林空间是园林艺术形式的一个基本
概念。由各种构成要素如植物,建筑,水体,地形等构成的游赏、休憩空间。在园林中具体表现为道路空间,广场空间,草坪空间,水体空间,林中空地、楼建绿地等。
园林空间虽然要比建筑空间灵活、复杂得多,常常是变化多端,分隔随意,互相流通的,但要将局部的观赏空间从大的自然空间中划分出来,总是需要某些景物作为其空间的边界。边界规定了园林空间的大小、高低和阻畅等艺术特性。如一些假山的曲洞,四周都是垒石,不时从岩洞上方或侧面的天窗中射入几丝光线,这一空间的边界特点就是封闭,给游人一种坚实而压抑的观感。
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是指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由地形、植物、山石、建筑等造景要素所构成的景观区域。创造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园林艺术就是一种空间艺术,我国几千年的园林史就是一部人们利用各种造景要素营造丰富多变的园林空间的发展史。2000多年前,《道德经》中“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名句,也是对“空间”这一概念最早、最精辟的论述。19世纪,围绕建筑而展开的空间研究初露端倪,在建筑空间类型的划分方面,尽管诸多学者的角度各不相同,空间类型也多种多样,但是以构成要素作为划分建筑空间类型的做法却被多数人所接受。正是基于人们对建筑空间问题的深入探究,建筑设计及理论在近代才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目前,人们对园林空间的研究还较少,并且多是对园林空间的部分类型或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对园林空间类型进行较为全的划分并对其景观感知特征定量化的研究还不多见。
园林空间很容易被人们感知和使用,但却很难用语言把它表达清楚,其中主要原因是空间所具有的“无”的特性,很难成为被谈论和分析的对象。所以,从构成空间的“有”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就成了必经之路,而构成园林空间的“有”就是园林的各种造景要素。虽然在古今中外的造园过程中,应用到的造景要素种类繁多、千差万别,并且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构成园林的空间起着作用,但是地形、山水、植物和建筑始终是造园的4要素,再结合园林空间类型是基于人们视域的不同的一种界定,最终将地形、山石、
水体、植物、建筑作为构成园林空间的5个基本要素。
从人们视域的不同,可将园林空间划分为开敞空间、闭合空间和半闭合空间3种类型。其中,开敞空间是指在人们视域范围内,地面上的一切景物均处在
视平线以下的空间,这种空间形式无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当中其类型均不甚多,本研究总结为广场、水面、草坪3种类型。闭合空间和半闭合空间在园林景观中较为常见,对构成园林空间的5个基本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共生成30种空间类型(表1)。
园林景观的色彩丰富度主要是通过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园林植物来表现的,所以在有植物所构成的空间类型中,只要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合理设计植物的配置,就较容易实现景观色彩的丰富多变。而在没有植物所构成的空间内,就要充分利用其他造景要素来丰富空间的色彩。例如为了避免广场(色彩丰富度的综合平均值仅为0.013)产生单调、生硬的氛围,可以通过多种的铺装材料、多样的铺装形式、多变的铺装图案来提高其色彩丰富度;再如建筑
围合空间(色彩丰富度的综合平均值为-0.210)及建筑半围合空间(色彩丰富度的综合平均值为-0.184)的设计,就要在符合建筑艺术形式、协调周围景观环境的同时,充分使用种类繁多的建筑材料,细致处理门窗和建筑“第五立面”的色彩,以使其色彩丰富度得以提高。
连续度主要是指空间构成要素之间过渡时的和谐、统一性,通常运用水流的穿插、山石的点缀、建筑的连接、地形的高低起伏、植物与周围空间的
镶嵌等手法来实现。如植物建筑围合空间、山石植物围合空间等有植物构成的空间类型,在设计时要注意利用植物的攀爬、环绕、悬挂等特征,将植物与建筑、山石等造景要素连接起来,形成浑然一体的效果;再如地形建筑半围合空间、山石地形建筑半围合空间等,则要注意地形的变化,时而下沉,时而凸起,起到良好的基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