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
有机物构成、具有隔离外界的边界膜和内化学环境的有机体。团聚体可以通过膜吸收外界物质,在
内环境中合成新物质,并通过边界膜排出废物;同时,团聚体可以通过分解自身合成的有机物来提供能量,维持系统存在。如果合成速度大于分解速度,团聚体就能“生长”,并通过分裂而“繁殖”。由于
团聚体模型能表现出这些最简单的生物学特性,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初级粒子或
聚集体以边或角相互连接而形成的集合体。其比表面与组成它的粒子或聚集体的比表面之和无显著差别。形成团聚体的过程称为
团聚(agglomeration)。
团聚体(coacervate)模型。前苏联生物化学家
奥巴林将明胶水溶液和
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在一起,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无数的小滴即团聚体。后来发现蛋白质与糖类、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相混,均可能形成团聚体。奥巴林把磷酸化酶加到含组蛋白和阿拉伯胶的溶液中,酶就浓缩在团聚体小滴内;再把葡萄糖-1-磷酸加到溶液中,后者就会扩散进入小滴并被磷酸化酶聚合成淀粉。
聚合作用所需的能量由葡萄糖-1-磷酸的磷酸键提供,而所释出的磷酸根则作为“废物”从小滴中扩散出来。由于阿拉伯胶是一种糖类,故合成的淀粉可使团聚体的体积增大。当团聚体变得过大时,它们就会自发地分裂成几个小滴。若把磷酸化酶和淀粉酶一同加到团聚体的配制物中,则这两种酶都会浓缩在小滴里,随后就发生两步反应:葡萄糖-1-磷酸进入小滴并被磷酸化酶聚合成淀粉;淀粉酶则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后者与磷酸根一道扩散回周围溶液中。这样的小滴可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而长期保存。可以设想,如果团聚体能自行制造磷酸化酶和淀粉酶(含有能“指导”合成这两种酶的基因核酸系统),在它们周围环境中又有足够的葡萄糖-1-磷酸作“食物”,则它们就既能合成,又能分解;如合成速度大于分解速度,团聚体就能“生长”,并通过分裂而“繁殖”。由于
团聚体模型能表现出吸收、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类似生物学的特性。但是,团聚体模型与原始的生命体相距甚远,而且也很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