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羽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junonis Rupr.)是凤尾蕨科铁线蕨属的夏绿植物。植株高8-1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被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片披针形,羽片下部的对生,上部的近对生,团扇形或近圆形,基部对称,圆楔形或圆形,叶干后膜质,草绿色,两面均无毛,孢子囊群盖长圆形或肾形,上缘平直,呈棕色纸质,孢子周壁具粗颗粒状纹饰,处理后常保存。
形态特征
凤尾蕨科铁线蕨属夏绿植物。陆生中小形蕨类,体形变异很大。根状茎或短而直立或细长横走,具管状中柱,植株高8-1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被褐色披针形鳞片。
叶簇生;柄长2-6厘米,粗约0.5厘米,纤细如铁丝,深栗色,有光泽,基部被同样的鳞片,向上光滑;
叶片披针形,长8-15厘米,宽2.5-3.5厘米,奇数一回羽状;羽片4-8对,下部的对生,上部的近对生,斜向上,具明显的柄,(长约3厘米),柄端具关节,
羽片干后易从柄端脱落而柄宿存,两对羽片相距1.5-2厘米,彼此疏离,下部数对羽片大小几相等,长11-1.6厘米,宽1.5-2厘米,团扇形或近圆形,基部对称,圆楔形或圆形,两侧全缘,上缘圆形,能育羽片具2-5个浅缺刻,不育部分具细齿牙;不育羽片上缘具细齿牙;上部羽片、顶生羽片均与下部羽片同形而略小。
叶脉多回二歧分叉,直达叶边,两面均明显。叶干后膜质,草绿色,两面均无毛;
羽轴及羽柄均为栗色,有光泽,
叶轴先端常延伸成鞭状,能着地生根,行无性繁殖。
孢子囊群每羽片1-5枚;囊群盖长圆形或肾形,上缘平直,纸质,棕色,宿存。孢子周壁具粗颗粒状纹饰,处理后常保存。染色体2n=60,120。
生长环境
团羽铁线蕨多群生于海拔300-2500米的湿润石灰岩脚、阴湿墙壁基部石缝中或荫蔽湿润的白垩土上。
分布范围
团羽铁线蕨分布于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中国台湾、山东(济南)、河南(太行山)、北京(房山、妙峰山、昌平和西山)、河北(易县)、甘肃(文县)、四川(屏山、冕宁、雷波、平武、泸定、雅安、峨边、昭化和汉源)、云南(绥江、大关、巧家、师宗、禄劝、富民、昆明、澄江、易门、元谋、永仁、大姚、保山、宾川、漾濞、丽江、永胜和香格里拉)、贵州(安龙和兴仁)、广西(靖西)和广东(广州、乳源和翁源)等省区。
繁殖方法
团羽铁线蕨是用叶子繁殖的,当叶的顶端接触到岩石或墙壁时,会自然生出细根,可长出芽成为新的植株。
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的时间以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为佳。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收集孢子:将带有孢子囊群的叶片剪下,放入纸袋中风干,一周后除去叶片,收集散落孢子袋入干燥磨口瓶中存放。应注意采集外观呈褐色而未开裂的孢子囊群。
培养基质和容器:培养基质可选用细筛筛好的
腐殖土,播种容器用
花盆即可,均应
蒸汽消毒半小时以上。
孢子播种:事先将播种容器放在浅水中充分湿润,将孢子均匀撤播在培养土上,不能盖土,容器上加盖玻璃片以保证湿度。
孢子培养:播种好的容器放在温室或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80%,每天光照4小时以上,大约10-20天左右孢子萌发形成丝状体,其后逐渐形成扁平心脏形的原叶体(配子体),约30-60天后,性器官成熟,此时应每天喷水,为受精创造条件。此后约15-30天,生长出一片小叶,形成幼孢子体。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主要有两种方式:
根据蕨类叶先端着地生根产生新株的特性。将新株及时移栽即可。
利用横走根状茎分段栽培或直立根状茎纵切为2-3份栽培,但每部分均须带根带叶,才易成活.时间以春季3-4月或秋季10月为佳,成活率一般可达90%以上。
栽培技术
移栽或定植:孢子体具3-4片叶时,可进行一次移栽,并逐渐从室内移到室外。小苗长大后,视情况进行第二次移栽或定植。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团羽铁线蕨全草及根茎均可入药,其味微苦,性凉。有清热解毒,利尿,止咳,舒筋活络等功效。用于小便不利,血淋,痢疾,咳嗽,瘰疬,乳痈,毒蛇咬伤,烫火伤,颈淋巴结结核等病症。
观赏价值
团羽铁线蕨不仅是美化庭园居室的理想植物,而且是插花和室内装饰的优良材料。
该种较喜光,可盆栽观叶或作山石盆景点缀,叶可作切花衬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