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拼音:yī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说像人躺在席子上,一说像人穿着衣服的样子。后引申为凭借,依靠。由凭借,依靠引申为沿袭,承接。由沿袭,承接引申为缘由,缘故。由缘由,缘故引申为表示缘由。“因”又表示因为的意思,作连词。“因”又作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
字源演变
“因”字在甲骨文中有多种写法,一种写作图A,外面是一个方框,里面是“大”字,像一个人的形状。甲骨文中还有“图1”的写法,当是“图2”一类金文的写法简省而成。除此之外,甲骨文还有下图(“因”字甲骨文扩充)多种写法。战国楚系文字作“图3”“图4” ,乃承袭西周金文;齐系及中山文字的外框则多为方形,为后世文字所本。
关于“因”的构意,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甲骨文的“因”字像人躺在草席上,外框像垫席的外形,中间的“大”即指人(一说,“大”是垫席纹理的象形)。因是茵的古字。垫子是人坐卧时凭借的东西,所以“因”引申出凭借、依靠的意思来。
另一种说法认为,“因”的古文字像人被衣物包覆的样子,从图1、图2一类字形看,外面的线条随人体外轮廓弯曲,恰如衣物与人贴合之状。因为“因”像“人在衣中”之形,衣物与身体紧密贴合,便自然发展出“亲近”“依靠”的义项。
“因”由凭借、依靠引申为按照、依据,如成语“因地制宜”,意为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宜的措施。此外,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因利乘便、因陋就简,其中的“因”都是按照、依据的意思。
“因”用作名词表示原因、缘故,如成语“事出有因”。“因”字的这个义项也是从凭借、依靠引申出来的,一个事物凭借、依靠另一个事物,二者之间就有因果关系了。至于“因果”一词,本是佛教轮回的说法,佛教认为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也就是因果报应。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囗部】於真切(yīn)
就也。从囗大。
说文解字注
“就也”注:就下曰:“就高也。”为高必因丘陵,为大必就基阯,故因从囗大,就其区域而扩充之也。《中庸》曰:“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左传》曰:“植有礼,因重固。”人部曰:“仍,因也。”《论语》:“因不失其亲,谓所就者不失其亲。”
“从囗大”注:於真切,十二部。
广韵
于真切,平真影 ‖ 因声真1部(yīn)
因,托也。仍也。縁也。就也。亦姓,《左传》遂人四族有因氏。俗作囙。于真切。二十三。
康熙字典
【丑集上】【囗字部】因;部外笔画:3
《唐韵》於真切。《集韵》《韵会》《正韵》伊真切。并音姻。
《说文》:从口、大。会意。徐锴曰:能大者,众围就之也。
又仍也,袭也。《论语》:殷因於夏礼。《孟子》: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注:析而又析也。《礼·礼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
又依也。《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又托也。《孟子》: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
又由也。邹阳《上梁王书》: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劒相眄者,无因至前也。
又缘也。《传灯录》: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
又姓。《左传·定二年》:遂人四族有因氏。《正字通》:明有因礼、因絅。
又《六书正譌》:借为昏姻之姻。言女有所因。
又叶乌前切。音烟。陆云《赠顾尚书》诗:殊音合奏,曲异响连。绝我懽条,统我思因。《集韵》:或作㧢。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大”的末笔捺改点。
【写法】“囗”包围“大”;“囗”,左右两竖平行,右竖稍长。“大”与“囗”笔画相离;横笔在横中线上侧,撇起笔于竖中线,点从田字格中心起笔。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