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贤册》(Shaanxi four books)是秦腔中的一个传统剧目。
该剧讲的是荒旱年间,一家人为了度日,变卖家产而一贫如洗。听说县府开仓放粮,丈夫方文珍匆匆而去,留下妻子赵月娥和儿子新郎、侄儿林郎在家中等候。由于“近日来炉灶中又断炊烟”,儿子、侄儿饥饿难忍,啼声不断。“娘虽饥饿尚可忍耐,饿煞我儿娘心何安”,赵月娥短短的两句唱腔便将一个家庭的困境和一个善良、娴淑、克己待人、含辛茹苦,具有传统美德的母亲形象展示于舞台之上。
诚然,面对饥饿和困境,善良质朴的赵月娥也发出过感叹:为什么富人家的孩子穿绸戴缎,不愁吃穿,穷人家的孩子缺衣少食,度日如年。这是对命运不公的无奈,也是对贫富相差的呐喊。可是,作为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面对灾难、面对饥饿以及命运的不公和官府的无能时,除了在自己家里偶发几声无力的哀怨和感叹,她又能怎样呢?
当赵月娥手托两个饥饿的孩子,在草堂外望眼欲穿时,谁料等来的却是手提空袋、无望而归的丈夫。
面对无粮断炊、饥饿难挨的困境,方文珍便想卖掉一子,换些柴米暂度饥荒。这也是普天下劳苦大众在饥荒年间为了活命不得已而为之的普遍行为。
如果林郎和新郎都是自己亲生的,也许卖谁都无可厚非,可偏偏这林郎却是兄嫂当年病故前托付给他们抚养的孩子。究竟应该卖谁,就成了一个很难决断的棘手问题。卖掉侄子林郎,于情于理于良心都说不过去,另外,九泉之下又何以向兄嫂交代?然而卖掉亲子,又恐妻子不依。
方文珍在万般无奈之际,为试探其妻,假说欲卖侄子林郎。谁知却遭到妻子赵月娥的哭劝和反对:兄嫂临终托孤,情高义重。说什么也不能卖掉侄子林郎,应该卖的是亲子新郎。夫妻二人这般对话,恰被窗外的新郎、林郎两个孩子听见,他们两个跑进屋争着要求双亲卖掉自己。面对此情此景,谁忍决断?幸亏丈夫出策,前院放一把草,谁先抢到就卖谁。林郎冲出去最先抢到草把,谁知新郎狠咬林郎的手背,又抢下草把。
此刻看着新郎手中的草把,又看看林郎被咬破的手背,身为父母,怎能不被孩子这一让人心酸的举动而心如刀绞、肝肠寸断呢?
是的,在这么一个四人相依为命的特殊家庭里,面对苦难和饥荒,在生离死别的关键时刻,他们每个人所展示的复杂心态、灵魂的搏斗以及心理的变化、对命运的选择,都使得他们每个人的人性魅力得到了巨大的升华。同时,又有谁不为他们彼此之间比金子还亮的心,以及义薄云天的义举而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