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出奇兵
1965年马国光演唱的歌曲,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的第四乐章,由萧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马国光演唱。1965年8月1日,在北京民族宫礼堂首次公演。该曲收录在中国唱片1971年1月1日发行的专辑《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
歌曲创作
创作历程
创作背景
《四渡赤水出奇兵》创作于遵义会议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调兵遣将,使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由原来的“围剿”大军变成“追剿”大军。毛泽东采用了四渡赤水的方针,让蒋介石看出红军向西与贺龙萧克部队会师的前进意图,迫使蒋介石调动大军包括挡在红军北上路上的大军来堵截红军。在第四次渡过赤水后,红军长驱北上,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远远地甩在后方。
1964年,全中国正准备庆祝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许多单位约请萧华撰写有关长征的作品,他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亲历者,早就有讴歌长征的冲动,深感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把它写出来。同年9月,萧华开始投入到忘我的创作境界之中。他经常浮想联翩,吃不好饭,夜不能寐,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长征中那一幕幕战斗场面。思考用什么艺术形式来表现长征,萧华擅长诗词歌赋,中国古典诗词凝练、概括、含蓄及其极强的表现力,加之优美的格律和高度的形式美,对他启发很大。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用组诗的形式来表现长征,并根据舞台表现通俗性的要求,确定了总体创作原则:有一定的格律,但又不囿于格律。最后,他确定采用一种新的体例,即“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就是每段诗歌用4个三字句、8个七字句组成,一诗一韵。为创作《长征组诗》,萧华熬过许多个不眠之夜。长征途中从没流过一滴泪的萧华,如今将感情的闸门向逝去的历史打开了。他从长征历史中选取了12个典型场景,采用中国古典诗词风格,创作了12首诗,其中第4首就是《四渡赤水出奇兵》。
1964年11月,萧华通过总政文化部将为《四渡赤水出奇兵》谱曲的任务交给了总政歌舞团团长时乐漾和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团长晨耕,要求两个团各创作一台节目,在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时演出。1964年12月,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进行了部署,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迅速投入了创作,并在次年4月,完成了谱曲。
幕后花絮
创作团队
参考资料
歌曲歌词
参考资料
发行信息
发行版本
参考资料
歌曲鉴赏
《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前奏利用以铜管乐为主音,奏出坚毅而深沉的曲调,表现出横断山,路难行的情景。歌曲的第一部分在女声以亲切、真挚的感情唱出“横断山,路难行……”之后,领唱和合唱交织在一起,更衬托了“横断山,路难行”。接着又用欢快亲切的曲调,表现出红军进发时老百姓送水解渴,突出了军民鱼水一家人的火热场景。但是,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企图将中国工农红军消灭在横断山区,因而音乐在欢快地节奏之后迅速一转进入第二部分,男声齐唱且节奏稍慢,歌词与曲调的迅速改变,给人以黑云遮天,敌军压境的感觉。这时,音乐利用中速的间奏引出了歌曲的第三部分。歌曲的第三部分开始,领唱手敲竹板,充满着乐观自豪、轻松自信的英雄气概,接着,男中音的领唱和混声合唱,一唱众和,活泼诙谐,表现出红军战士长征路上的精神风貌。“敌人弃甲丢烟枪”,“调虎离山袭金沙”,指出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战士不断地打胜仗,音乐在最后反复地重复“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通过领唱和混声合唱,突出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主题思想。
重要影响
社会影响
《四渡赤水出奇兵》使“四渡赤水出奇兵”这一名词流传开来,遵义会议纪念馆60年代展览里也使用这个名词。此外,“四渡赤水出奇兵”还常用作于报道四渡赤水战役的标题。
2014年,《四渡赤水出奇兵》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音乐(五线谱) 九年级 上》。
重要演出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15 09:24
目录
概述
歌曲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