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内皆兄弟
汉语成语
四海之内皆兄弟(拼音:sìhǎi zhīnèi jiē xiōngd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 《论语·颜渊》。
成语出处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即出自于此。
成语故事
孔子在宋国时,因为说话得罪了在宋国掌权的司马桓魋,司马桓魋打算刺杀孔子,孔子听说后,就匆忙离开了宋国。
司马牛是司马桓魋的弟弟,因为看不惯哥哥的所作所为,就追随孔子学习礼仪。
一天,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实践仁德。孔子说:“仁人,不轻易说话。”司马牛说:“不轻易说话,这就叫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话不能想好了再慢慢说吗?”
后来,司马桓魋在宋国发动叛乱,消息传来,司马牛又害怕又担心。他向孔子请教怎样做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也不恐惧。”司马牛问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作君子了?这也太容易了吧?”孔子说:“闲来扪心自问,俯仰无愧于心,如果能这样,又有什么可忧愁、可恐惧的呢?”
不久之后,司马桓魋叛乱失败,被迫逃亡齐国。司马牛感到自己有这样不仁义的哥哥,心里十分痛苦,终日闷闷不乐。
子夏问司马牛为何终日苦恼。他忧愁地说道:“别人都有兄弟,单单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言辞恭谨,合乎礼节,那么天下之大,到处都会有你的兄弟。君子又何必忧虑没有兄弟呢?”
司马牛听了子夏的劝解之后,遂和同学亲如兄弟,不断增强自己的修养和学问,而不再终日忧愁了。
成语寓意
“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是兄弟也”,《论语》中的这句话其实是儒家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自古就主张不仅要爱亲睦邻,还要“泛爱众”,而西方“博爱”一词的含义也是“泛爱一切人”。这一切都充分证明,“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传达出来的仁爱友善思想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共识。
当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需要前提要件。那就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就是“敬”与“恭”。“敬”是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以一种谨慎的态度与合宜的行为规范自己。“恭”是待人以真诚,用真诚来尊重别人,用谦卑来表达虔诚的心意。他是社会人际关系和人脉建设的关键。只有这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自我谦卑意识,以自己的平等之心视他人为主体,互相尊重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兄弟是血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同胞,同时又在一个家庭里共同生活;兄弟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就会产生巨大的合力,从而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习近平同志曾用“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来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道理。此外,“兄弟”之称,又往往不限于同一家族,不限于社会人际关系,还可延伸推及至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协和万邦的思想在儒家文化中有很深的渊源。诸如“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相关的名言数不胜数。其中“四海之内皆兄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仁爱精神的最高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所奉行的一贯的行为准则。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四海之内皆兄弟”意为天下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样亲。该成语多作分句或独立成句,也作定语;含褒义。常置于“古人云”“俗话说”一类话后面,作为古语被引用。
运用示例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四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何伤乎!且请坐。”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回施俊道:“岂敢,岂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焉有见笑之理。”艾虎听了“皆兄弟也”,以“皆”字当作“结”字,答道:“俺乃粗鄙之人,焉敢与斯文贵客结为兄弟。既蒙不弃,俺就拜你为兄。”
陈国凯《难得糊涂》二:“我说了声‘谢谢!’他笑道‘谢什么,四海之内皆兄弟。丁同志,我真的要感谢你呢。’”
冯哲《四海之内皆兄弟 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看来,善于学习的中国人,不仅以天地为师,还可以逆为师,以苦为师。因为,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又一次凝聚了中华人文精神,也又一次重塑了中华精神文明。也因世卫组织的官宣,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和支持中国抗击疫情,让中国与世界又一次共同学习深刻体会了什么是中国人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2 08:3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