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铜币
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
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由于川省银铜矿溃乏,加之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混战,致使中央政府《币制条例》关于铜币之原料比例、铜币面额的规定没有严格遵守,四川铜币发行量十分巨大,致使物价虚高、影响经济发展。四川铜币,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开铸,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法币开始流通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铸造始末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开铸圆形无孔铜币(铜元)。次年,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造 。光绪二十七年,四川省在成都设四川铜元局,于二十九年六月开工铸造当五 、当十文面额 铜币,七月增铸当二十文铜币。
光绪三十四年,户部通令各省暂停铸造铜币,四川总督赵尔丰请免停,获准续铸。宣统元年,度支部下令撤并各省银铜厂局,赵尔丰再次请求续铸获准。四川遂成为宣统年间少数可续铸大清铜币的省份。
辛亥革命以后,四川大汉军政府于1912年4月废止大清铜币模板,改铸“汉”字铜元,有当10文、20文、50文三种面额。1913年,增铸当100文、200文的铜币。1913年5月,重庆铜元局建成开工,均仿成都厂模式。
进入北洋时代以后,军阀割据、时局动荡,铜价高昂,于是四川铸币厂采取降等减重、加大面值的方法谋取私利。民间除老一百文、老两百文铜币色泽稍紫外,其余呈黄白色,质地劣于大清铜币。1914年起,专铸当100文、当200文铜元。各军阀纷纷效尤,铸造的铜币达数亿枚,四川币制混乱不堪。
1935年,国民政府在四川推行法币,四川铜币遂逐渐退出流通市场。
铜币泛滥及治理
民国时期,四川铜币种类之多、数量之巨,甲于全国。1937年成都造币厂历年铸造铜币数量的统计数据可谓震惊国人,最开始本以银币为主币、铜币为辅币,后来银币铸造渐少、铜币激增且面值变大,民国十二年以后尤甚。成都铸币厂历年所铸铜币种类及数目统计如下:
当5文:556 121枚;
当10文:749 516 903枚;
当20文:178 826 526枚;
当50文:373 646 326枚;
当100文:404 295 260枚;
当200文:746 923 353枚。
这些还只是成都造币厂的数据,至于渝版、遂版、川北版、捶版等,还没有计入。
四川铜币本是辅助货币,用于零星交易,但当一百文、当二百文的铜币大行其道,已不适合于社会生活之情形,卖者无较低面值货币找回,乃给予其他货物,竟退回物物交换的时代。且“劣币驱逐良币”,当50文、20文、10文的铜币早已绝迹于川省,或者流出省外。银价、物价飞涨,严重影响中下层人民生活,例如1934年宜宾市面银价涨至每元二十五六串。
停铸大面值四川铜币的声音一直都有,整理川省币制的文章也常见于报载。例如1915年《成都造币分厂详请停铸当五十铜币以防流弊》一文中直指“厂中铸本亏折太甚,又不得不多铸当五十铜元,以资接济,明知多铸铜元为饮鸩止渴之谋,而维持现状,实一时权宜之计”。1925年《四川铜币之整理问题》一文中作者提出铸造新铜币、销毁旧铜币、限制流通额、发行铜元票、监管铜元局五条建议。1925年四川公民骆身斋等通电请求政府停铸大额铜币。
国民政府于1930年代后期开始整理四川金融秩序,推行法币,此举遭到地方利益集团的阻碍,他们囤积铜币致使市面铜币顿感缺乏、法币兑换价值忽告跌落,对此国民政府出台专门政策保护法币的推行。
规格形制
铜币成色,按照清朝及北京民国政府的规定,当5文、当10文、当20文的铜币,都是铜占95%,锡铅占5%。但是由于铜矿缺乏,军阀混战,遂致铜币质量越发糟糕。
清末四川铜币的三种铜币正面正中为“光绪元宝”4 字,上眉 为“四 川局官造 ”,下为币值字样,脊面均为龙纹 。光绪三十年改仿湖北式样,上眉改为“ 四 川省造”。光绪三十一年七月,清政府通令各省,所铸铜 币名称一律改 “ 大清铜 币”左右留纪铭“户部 ”二字。并在币面正中加 铸阴或阳文的省别简称。次年,四 川铜元局在铜币面上加铸阳文 “川”字。光绪三十二年九月,清政府户部更名为度支部,各省铜元局所铸铜币币面纪铭一直沿用 “ 户部 ” 字样,唯四川铜元局于宣统元年(1909年) 所铸铜币的纪铭改为“度支部”字样。
民初四川铜币。币面正中“四川铜币”4字,中间为海棠花图案,上眉有“军政府造”字样,下部为币值,背面中间有个圈,圈内有篆阳文“汉”字,大圈外环18个小圈,象征独立的18行省,上部为“中华民国元年”字样,共当十、二十、五十3种。
民国二年,添铸当一百和当二百文的铜币,前者规格与当五十相同,仅仅版面略大;后者则不同,币面正中一个圈,圈内为嘉禾两穗环绕,中为大写汉字币值,上眉“中华民国二年”,下为“四川造币厂造”,背面也有一圈,圈内两面交叉的五色旗,上眉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字样,下部为英文面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1 13:06
目录
概述
铸造始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