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路桥
中国上海市境内过河通道
四川路桥(Sichuan Road Bridge),是中国上海市境内连接黄浦区虹口区的过河通道,位于苏州河河道之上,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建设历程
清咸丰十年(1860年),原二坝郎渡口处建起浮桥。
清光绪四年(1878年),工部局拨银2000余两,在原二坝郎渡口处建宽为12英尺的木桥,名“里摆渡桥”。
民国十年(1921年),里摆渡桥木桥被拆除。
民国十一年(1922年)8月,里摆渡桥拆除重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里摆渡桥更名为“四川路桥”。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上海市工务局修理四川路桥,调换钢垫板,加固钢梁。由于墩台不均匀沉降,导致桥梁支承滑移。
1964年,四川路桥进行加固,对桥中八榀挂孔钢梁采取接长措施,恢复了挂梁的支承位置。
1978年,四川路桥进行加固,采用槽钢接长两侧混凝土边梁悬臂端牛腿的方法防止落梁。
1995年9月,四川路桥进行维修加固。
2004年,四川路桥进行维修加固。
2015年10月,四川路桥启动整修工程,施工期间不实施封路。
2016年,四川路桥完成整修。
桥梁位置
四川路桥位于中国上海市境内,位于苏州河河道之上,西距上游河南路桥约340米,东距下游乍浦路桥约180米。桥梁成南北走向,北起于四川北路北苏州路路口,南止于四川中路南苏州路路口。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四川路桥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结构,下部设木基础桩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该桥桥型结构为单悬臂梁加挂孔,其中两个边孔单悬臂梁为七室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箱梁;中孔挂梁为并排八榀“I”形钢梁加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组成的联合梁。该桥两侧各有一榀钢筋混凝土肋形边梁支承人行道板,结构形式也为单悬臂梁加挂孔,其中中孔边挂梁为钢筋混凝土梁。
设计参数
四川路桥长70.97米,跨径组成为17.1米+36.6米+17.1米,宽18.26米,其中车行道宽12.8米,两侧人行道各自宽2.7米,总面积为1296平方米。桥下三孔仅中间一孔可以通航 ,通航净跨为34米。桥中孔梁底标高6.56米,两侧标高为6.54米,桥下净空6.41米。
运营情况
票制票价
截至2022年12月,四川路桥连接了四川北路和四川中路,是市政道路的一部分,免费通行。
通行事项
截至2016年5月,四川路桥限速30千米/小时,桥梁载重量为15吨,特重车单独过桥时最大载重量为60吨。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2015年10月,四川路桥启动整修工程。为保证施工期间不实施封路,在桥底部的苏州河水面上搭建了施工平台。施工区域的顶部就是四川路桥的底部,作业区高度不到1.6米,整修空间狭窄。同时,整修工程需要涉及水上作业,而苏州河潮水上涨速度较快,潮水达到一定高度时施工就要被迫暂时停止,等到潮水退去后再开始施工,提升了整修工程的难度。
荣誉表彰
1994年2月15日,四川路桥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文化特色
四川路桥在建成时名为里摆渡桥。桥梁所处位置原先拥有苏州河口的第二个摆渡口——“里摆渡”,因此得名里摆渡桥。而《上海县自治志》又称其为“白大桥”。
1922年,原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现上海邮政博物馆)建成。四川路桥因位于大楼南侧,又名“邮政桥”、“邮政局桥”。
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由南向北攻打四川路桥,从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上发射的火力可以完全覆盖整座桥面,四川路桥成了国民党守军的防御据点。为保护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毛泽东主席命令解放军将士对顽固的国民党官兵只能开枪、不准开炮。由于不能使用重武器,在密集的枪林弹雨中,突击的解放军战士一批批地倒在四川路桥上。后来解放军通过正面佯攻,侧面迂回包抄,一步步攻占,最终夺下了四川路桥与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这一幕也出现在了电影《战上海》等艺术作品中。
价值意义
由于四川路桥的建筑风格与周围欧式建筑遥相呼应,因此该桥不但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还是一座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工程技术研究院 评)
四川路桥是苏州河上的第三座桥,是上海南北交通干道的主要桥梁之一。如今,四川路桥上车水马龙,承载着上海的繁忙与快节奏。四川路桥与上海邮政大楼相得益彰,桥因楼而增色,楼因桥而壮美。(《虹口报》 评)
参考资料
第一节 桥梁.上海地名志办公室.2004-08-1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3 16:35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