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羚牛(学名:Budorcas taxicolor):是
牛科、羚牛属物种。
动物学史
四川羚牛一般被视为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的一个亚种,但是也有学者和文献将其视为独立物种。譬如格罗夫斯(C.P.Groves, )等人,在201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蹄类动物分类法》(Ungulate taxonomy)中,将所有四个羚牛亚种提升到物种状态(B.taxicolor,B.bedfordi,B. whitei,B. tibetanus)。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25日版即视该物种为独立物种。
形态特征
四川羚牛头体长1.70-2.20米,雄性比雌性略大,成年雄性可达到2米以上,体重250-350千克,尾长15-20厘米。全身毛色为淡金黄色或棕褐色。颌下和颈下长着胡须状的长垂毛。雄性和雌性都有粗大的角,角尖光滑,从头顶先弯向两侧,然后向后上方扭转,角尖向内。体形粗大,四肢粗壮,肩高大于臀部,尾较短,吻鼻部高而弯起,似羊。肩高于臀,角粗而弯向两侧。其毛色色泽依老幼而不同。遍体白色或黄白色,老年个体为金黄色,背中不具脊纹。吻鼻部和四肢为黑色。幼体通体为灰棕色。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四川羚牛是一种高山动物,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山悬崖地带。由低至高依次生长着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灌丛,海拔愈高条件愈酷,气候也愈冷。可是羚牛并不在乎,林下生长的灌木、幼树、嫩草及一些高大乔木的树皮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它们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如履平地。它们身上长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御严寒,不怕寒冷,可是怕热,夏季气温接近30℃时,每分钟气喘即达100次以上。常栖息于25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草甸地带,冬季迁移至2500米以下的针叶林中的多岩区。
生活习性
社会行为
羚牛集群性强,常十多只一起活动,多至二、三十只,甚至多达百只以上的大群,冬季还会出现数量更多的集群。羚牛行进时的队伍非常有纪律,健壮的公牛分别走在队伍的前面和后面,队伍的中间是母牛和幼牛。群牛不会主动攻击人,危险性要低很多。但独牛的性情跟生活在群体中的羚牛则大不一样。牛群移动时,由强壮个体领头和压阵,其他成员在中间一个挨着一个地随后跟着顺小道行走。牛群平时活动时,一般有一只强壮者屹立高处瞭望放哨,如遇敌害,头牛会率领牛群冲向前去,势不可挡,直至脱离险境。平时成年雄兽喜欢过孤独的生活,故有“独牛”之称;也有2-3头同栖的,称为“对牛”。
觅食行为
羚牛和山羊一样,凡是能够到达它们宽阔嘴边的植物,几乎都吃,它的食料至少包括100多种植物,甚至可达300种。因此具有多方面的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有止泻驱虫的功能,能抵御疾病,它还喜爱舐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喜群栖。羚牛春季采食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笋与竹叶以及灌丛的一些嫩枝幼叶。夏季迁移至高处采集多种维生素及淀粉的草本植物。秋季采食植物的果实,冬季进入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
节律行为
四川羚牛活动具有昼行性,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仅有少量的活动痕迹。日常行为主要包括移动、休息、警戒、取食、觅食、反刍、修饰、发声、排尿和排粪等。社会行为主要包括爬跨、嗅阴、卷唇、嗅尿和追随等性行为、威胁、警告、压迫、争斗、对峙和驱赶等攻击行为、相互修饰、玩耍等交往行为和舔角、嗅脸等其他行为。与雌性相比,雄性用在活动上的时间比例更高。
防御行为
四川羚牛具有防御行为,也具有攻击伤人行为。其防御行为模式分为发现行为、警觉行为、示警行为、御敌行为。其中御敌行为主要有聚集、护幼、威吓、攻击和逃跑。其警戒对象主要来源于同伴或对方,御敌行为主要有聚集、护幼、威吓、走开(离开) 。
分布范围
四川羚牛为中国特有种。四川羚牛的野外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面积均为最大,现主要分布青藏高原东源的山地,包括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至中部。分布区跨越6个山系,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山系和四川邛崃山系是羚牛的主要分布区,四川的相岭山系、凉山山系、大雪山和沙鲁山系也有少量羚牛分布。
繁殖方式
四川羚牛4岁性成熟,发情期在六至八月份,发情的雌牛心神不安,时而站立或走动,时而卧倒,不断抬头张望,观察群中公牛的活动,处于高潮期的雌牛会主动向公牛靠近;同时雌牛不停摇摆尾部,排尿频繁。雄羚牛会发出求偶的吼声。雄羚之间为争夺雌羚,常常开展激烈的搏斗,斗败者则被赶出羚群,胜者便和雌羚交配。
四川羚牛妊娠期8~9个月,于翌年3~5 月份产仔,一般产1仔,偶产2仔,羚牛出生后一年开始长角,初期短而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向外侧偏斜,而后向头后扭转,四川羚牛寿命约25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8月7日版一级。
列入中国《中国种红色名录》(2016年11月版)列为危(EN),IUCN《红皮书》列为危(EN)CITES 列于附录。
种群现状
截止到2006年12月30日,四川羚牛种群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
濒危原因
(1)在未保护前,由于任意猎杀,从无人过问,致使河谷和被开采伐地区的资源破坏尽,有的地区已经灭绝。自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将它列为重点保护动物以来,除部分地区有少量盗猎外,一些主要产区,尤其保护区都在一定程度上数量有所恢复。然而在保护区外,非法猎杀现象仍然在。
(2)由于伐木场不断进行森林采伐,其生境受到破坏,到1986年考察时仅残存5头左右的小群,退缩于与陕西接壤尚未伐的森林中。
(3)由于分布区多被分割缩小,种群间少基因交换,势必导致种群衰退,有分片逐渐消失的危险。
保护措施
中国四川羚牛在其分布保护区内受到了重点保护,保护区外各地州县主管部门也很重视宣传贯彻保护政策,部分地区还建立了禁猎区,保护羚牛等珍贵动物。
参考资料
Takin.The IUCN Red List.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