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省境内国家级地质公园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在金口河区、汉源县和甘洛县接壤部位,以大渡河峡谷及两侧支沟峡谷、大瓦山玄武岩平顶山地貌景观为主,辅以冰川地貌遗迹景观、彝族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山水型国家地质公园,面积90.40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跨三个市州,在乐山市金口河区、雅安市汉源县、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接壤部位,距离成都市区220千米。地质公园范围介于北纬29°15′02″—29°22′20″,东经102°54′57″—103°02′36″之间,总面积90.40平方千米,由金口河园区、汉源园区、甘洛园区三个园区组成,其中金口河园区的行政区划属金口河区,面积49.20平方千米,占公园面积的54.42%;汉源园区的行政区划属汉源县乌斯河镇,平面形态呈三角形,面积21.85平方千米,占公园面积的24.17%;甘洛园区的行政区划属甘洛县乌史大桥镇,平面形态呈弧形带状,面积19.35平方千米,占公园总面积21.40%。
地质地貌
●地质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一级构造单元属上扬子古陆块,二级构造单元属于康滇前陆逆冲带东缘和四川前陆盆地西缘交汇部位,三级构造单元属康滇基底断隆带北东缘和峨眉山断拗南西缘接合部位。前震旦系基底及盖层地层均有出露,地层产状普遍平缓,褶皱、断层广泛发育。在晋宁期形成变质褶皱基底,主要发育近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构造形迹;澄江运动主要表现为造陆运动,以块断运动为特征,在晚震旦世观音崖时期—灯影时期地壳发生沉降,发生大规模海侵,形成广阔的碳酸盐台地,沉积了观音崖组和公园内主要的造景岩层—灯影组;加里东期以块断运动和海陆环境的变迁为特征,海水几经进退,沉积了寒武系、志留系沉积物;早二叠世时期,地壳沉降,发生大规模的海侵,在海侵过程中逐渐形成广阔的碳酸盐台地,沉积了梁山组—阳新组,早二叠世末期,晚华力西运动抬升为陆,区域应力以东西向拉张应力为主,产生裂谷作用,并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玄武岩浆沿深大断裂通道喷溢出地表,堆积了300—500米厚的大陆拉斑系列玄武岩,为大瓦山的造景岩石。燕山—喜马拉雅运动表现为造陆性质和块断差异抬升运动,尤其是更新世一全新世时期以来,公园以地壳差异上升、河流下切作用为主,形成八级阶地,夷平面在近百万年以来,每年平均拾升速度为0.64毫米。由于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形成以峡谷为特征的陡峻地形地貌,崩塌、滑坡现象十分发育。晚更新世园区曾处于冰川期,角峰、刃脊微地貌发育,寿屏山保存有完好的冰川地貌和冰碛物。
●地貌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大凉山北缘,地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构造侵蚀中高山区,由于地质构造及流水的强烈切割影响,形成沟谷纵横山势雄浑陡峻,高差悬殊的以大渡河峡谷为主的高山峡谷地貌,其最高峰海拔3236米,最低海拔590米,最大谷深2646米。
气候特点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分布地之一的汉源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高地寒冷,河谷炎热,雨量偏少且不均,气候垂直变化大,年均气温22℃,无霜期300天,日照时数1450小时,年活动积温5844.7度,年均降雨量741.8毫米。
水文特征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大渡河属于岷江流域,从西向东横穿了地质公园南部。主要水体有墨池、长寿泉瀑布、飞泉瀑布、东河瀑布、西河瀑布、老昌沟小瀑布、白熊沟瀑布等。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有植物153科648属1751种,其中蕨类植物23科43属97种,裸子植物4科11属20种,被子植物126科594属1634种。大型真菌237种,隶属2个亚门5纲15目38科107属。植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红豆杉、银杏、珙桐,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油麦吊杉、连香树、水青树、西康玉兰、香果树5种。
●动物资源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内有昆虫12目109科457属656种,有各类脊椎动物5纲26目85科208属314种,其中鱼类2目4科11属16种,两栖类2目6科10种,爬行类1目3科5种,鸟类11目47科223种,哺乳类6目23科5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兽类有豹和林麝共2种,二级保护的兽类有猕猴、藏酋猴、小熊猫、金猫、黑熊、豺、鬣羚、斑羚、黄喉貂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四川山鹧鸪、金雕、猎隼及绿尾虹雉4种,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苍鹰、雀鹰、白尾鹞、白腹鹞、红隼、游隼、燕隼、普通鵟、黑鸢、长耳鸮、灰林鴞、斑头鸺鶹、领鸺鶹、血稚、红腹角雉、白腹锦鸡、勺鸡等17种。另外动物中属中国特有物种为的类12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3种,鸟类10种,兽类18种,总计有53种。
地质资源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共56处,有大渡河峡谷、大瓦山2处世界级,有白熊沟支峡谷、老昌沟支峡谷和丁木沟支峡谷3处国家级,有“地质史书”、宝水溪支峡谷、深溪沟支峡谷、东河瀑布等14处省级,有小瀑布、震旦系灯影组地层剖面等37处省级以下。
主要景点
大渡河峡谷
大渡河峡谷位于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金口河园区,峡谷长26千米,最大谷深达2690米,最窄处仅宽70米,延伸方向为东西向,整个峡谷为晚震旦世灯影组和中、上寒武统及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地层组成,为新构造运动强烈隆升和河流剧烈下切而形成。
大瓦山
大瓦山位于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金口河园区,是孤峰状平顶高山。山体上部为晚二叠世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下部为早二叠世古海洋中形成的石灰岩。大瓦山平面为三角形,三面的悬崖绝壁均为断裂所形成,受构造挤压抬升成山,是典型的断块山。面积约1.6平方千米。
东河瀑布
东河瀑布位于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金口河园区,水源为大瓦山顶上残坡积地表水,其海拔高度为3100米,一般流量3—4升/秒,丰水期增大1—2倍,溪水从大瓦山巅南壁飞驰而下,形若一宽1.5米的白带。
深溪沟一线天
深溪沟一线天位于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汉源园区,沟口约500米河谷为一线天,两侧由两级悬崖构成,底部宽30—50米,谷深1000米,沟口有“双溪沟双线桥”铁路桥,桥东为长河坝车站,西为成昆铁路第二长隧道长河坝隧道。
大后山
大后山位于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汉源园区,为老昌沟与白熊沟的分水岭,海拔2410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
铁道兵博物馆
铁道兵博物馆分为主展馆和成昆铁路纪念碑广场两个区域,占地10余亩,主展馆建筑面积928.72平方米。整座博物馆建筑依山势而建,保存历史照片150余张、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书籍、证章、影像资料等文物500余件。
开发建设
品牌建设
2001年8月,四川大渡河峡谷被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立省级地质公园。
2001年12月,四川大渡河峡谷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命名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2005年10月,四川大渡河峡谷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
历史文化
彝族风情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内分布的主要民族为彝族,有特殊的彝族服饰(英雄结、擦尔瓦等)、彝族村寨、彝族饮食及彝族民风民俗(如火把节)等彝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如彝族村寨建于大渡河两岸半山坡平缓地带,为土墙或片石墙,独间或间隔有室,四壁无窗,盖草。
交通线路
交通
●外部交通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距成都市220千米,距乐山市115千米,距甘洛县47千米,西南距汉源46千米,距金口河城区15千米,距峨汉高速下站口2千米,由国道G245可进入公园。
●内部交通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内国道G245由东西向贯穿整个大峡谷景区;有两条自驾公路,其一为白熊沟自驾公路,路宽约3.5米的水泥公路,其二为五池村至瓦山坪的山路,路宽3.5米的泥土路面;另有游览步道为养善坪及安家坪登山步道,多为碎石板或麻石板铺设。
线路
①大渡河峡谷游:宝水溪支峡谷→天生佛→江心岛→震旦系灯影组岩层→虎啸岩→地质史书→雄狮下山→丁木沟支峡谷→白熊沟一线天→乌龟石→古城墙→卧虎→飞泉瀑布→老昌沟一线天→深溪沟一线天→深溪沟大坝。
②大瓦山生态游:莲花岩→四方洞→天星桥→观音岩→天梯→大瓦山长寿泉瀑布→云海奇观→灵官楼→大瓦山→东河瀑布→西河瀑布→瓦山云海→瓦山观峡谷→峨眉山远眺。
③老昌沟寻幽探古专项游:老昌沟一线天→葡萄状白云岩→小瀑布→岩溶峰从→三剑客→滑坡体→打后山。
④地学科考专项游:大渡河峡谷→深溪沟一线天→老昌沟一线天→白熊沟→大瓦山→丁木沟。
参考资料
旅游景点.汉源县人民政府官网.
气候条件.汉源县人民政府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15:16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