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组建于1998年,学院的变革和发展可追溯到1954年,是一个具有较长历史而又蓬勃发展的学科型实体学院。学院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光学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验中心、光电专业实验室和8个研究团队。
办学历史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历史沿革如下图: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院现设有3个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
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光学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28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及后备人选11人、省、市突出贡献专家3人;学院现有正高级职称35人、副高级职称4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55人;80%的教师有海外留学和学术交流的经历。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黄卡玛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黄卡玛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陈星、刘长军、张彬、张启灿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周寿桓、黄卡玛、曹益平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黄卡玛、陈星、曹益平、高勇、冯国英、张启灿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张彬、张蓉竹、陈文静、周昕、李大海、何小海、刘长军、雷印杰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黄卡玛、刘长军
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创新领军人才:黄卡玛
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何小海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
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博士招生领域1个;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点1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光学工程、光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电物理
博士点:光学工程、光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无线电物理、信息系统安全
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物理、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光学工程、光学、
物理电子学、信息系统安全
省重点学科:光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教学建设
学院建立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拥有四川省精品课程 2门,出版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教材9部。学院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课程比例达85%,全过程考核课程比例达 100%。
近年来,学院在本科教学教改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国家级教改立项2项,省部级教改立项 5项,校级教改立项21项。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1篇;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得各类教学奖励30多项。
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建立了系统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创新能力培养五大平台。通过在学生自主管理的电子科技园、本科生创新实验室的锻炼和教师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培养了一大批思维活跃、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取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等各种奖励80多项。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学院设有科研团队7个,设有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验中心、光电专业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和6个研究所。其中省部级实验室3个。
科研团队:应用电磁研究所、激光微纳工程研究所、信息显示研究所、图像信息研究所、三维传感与机器视觉实验室、智能控制研究所、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团队
省部级实验室:光学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国家信息安全产品测评技术实验室
科研成果
近五年,学院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0多项,横向项目270多项,有1200多篇论文被SCI、EI检索,授权发明专利139项。在高功率固体激光、微波化学、结构照明型三维成像理论与应用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20多项。
合作交流
学院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与
法国图卢兹大学LAPLACE实验室合作,共同建立了中法微波能应用联合实验室;与
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建立了“中英高级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联合实验室”;与
英国桑德兰大学建立了“中英数据科学研究与创新联合实验室”;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新加坡、意大利、挪威、韩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