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物理学院
四川大学二级学院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College Of Physics, Sichuan University)是四川大学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是四川大学规模最大和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由原四川大学的物理系和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720所)、原成都科技大学的应用物理系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以及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华西基础医学物理教研室于2001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
其中,原四川大学物理系正式建立于1926年,已有近九十年历史。
四川大学核科学学科和微电子学科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全国最早拥有这些学科的少数高校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建立了理论、电学、固体、光学和核物理等专门组,在本科高年级进行专门化教育。
1958年,成为国内最早建立半导体和核物理专业的几个学校之一。
1960年起,按专业招生,是当时国内物理学本科专业最齐的高等学校。
1999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
2007年,物理学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2007年,四川大学与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签订了“三方共建四川大学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的协议,由此组建了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2019年学院名称由原来的“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设有3个系,开设3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拥有“原子与分子物理”、“核技术及应用”以及“凝聚态物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及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高压科学与技术、无机化学、放射化学、物理化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高压科学与技术、无机化学、放射化学、物理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医学放射物理学、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
专业硕士领域: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原子与分子物理、核技术及应用、凝聚态物理
教学建设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1999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成为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单位;承担了四川大学理、工、医科每年8000余名学生的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两大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拥有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两个教学中心(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和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出版了多部国家规划教材,1门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国家精品课程:光学
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师资力量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祥棣(专职)、高洁(专职)、傅依备(特聘)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林祥棣、高洁、王顺金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红、卢铁城、黄宁康、吕百达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严永刚、安竹、卢铁城、杨海棠、唐军、汪渊、向钢、王嘉琦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严永刚
教育部“骨干教师”:卢铁城
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卢铁城
四川省特聘专家:张嗣杰、向钢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张红、严永刚、邝小渝、刘宁、安竹、卢铁城、唐军、陈向荣、郭永康、王顺金、杨向东、向钢、朱俊、黄宁康、吕百达、林理彬、孙卫国
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嗣杰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程新路、昂然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杨海棠、杨明理、汪渊
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昂然、向钢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承办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和《光散射学报》两种全国核心期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领域内唯一的专业性刊物,由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该期刊一直被评为中国物理领域知名的中文期刊。
自1992年以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一直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全国共有129种物理学类专业期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排名为第十四位;1996年定出26种为核心期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排名为第十四位;2000年定出30种为核心期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列纯粹物理类核心期刊第5位;该刊还被国际期刊协会中国分会定为科技类核心期刊,刊登的论文被国外众多著名的刊物索引,部分论文还被SCI索引。《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被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还被《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等全文收录。自2006年开始, 又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摘录,日本曾翻译出版了《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曾荣获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一级刊物,四川省高校优秀期刊和四川省科委优秀期刊等称号。
光散射学报》是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联合主办,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宗旨是交流光散射(拉曼散射、布里渊散射、瑞利散射)、光物理、光化学、光生物等学科在理论、实验、实验技术和仪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它们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地矿学、石油化工、医药学等方面的应用成果。
《光散射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8、2011、2014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光散射学报》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该刊发表的文章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光学期刊网、维普网、超星发现、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全文上网。
《光散射学报》曾为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科研平台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以及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2年成立了理论物理中心,此外还有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能量密度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微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光学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原子分子工程与高压合成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基金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数十项,年均各类进校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ITER专项)、国家惯性约束聚变专项(ICF专项)、锦屏山深地科学实验室以及高能宇宙线探测器望远镜阵列预研计划(LHAASO)等国家计划的承担及参与单位。学院先后获得国家及部、省、市级科研奖励近30项, 近5年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Science, Nature子刊、 PNAS, Phys. Rev.Lett., P hys. Rev.B., Appl. Phys. Lett及Opt Lett, Opt Express等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
学术交流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与中国国内外许多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是四川省物理学会和成都市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也是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四川赛区的承办单位;2012年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共建了“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文化传统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开展了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宣讲会及学术沙龙,长期开展了“星月花园小学生课业辅导活动”、“爱之家关爱小动物活动”、“春蕾青志科隆维修队常规维修”、“大慈寺看望残疾人周洁活动”、“ 走进东升敬老院活动”等活动。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学院介绍.四川大学物理学院.
专业情况介绍.四川大学物理学院.
各系及中心.四川大学物理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0: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