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生产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起源于何时,由于哈尼族先民没有文字,《四季生产调》起源的具体时间不见文献记载,这个问题已不可考证。但是,哈尼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哈尼族的梯田稻作文化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化,《四季生产调》又是其梯田稻作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说,《四季生产调》的出现相当遥远。
《四季生产调》作为哈尼族梯田稻作技术的经验总结,唐代时已是非常成熟的歌谣。《四季生产调》起源距今,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
文化特征
主要内容
《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引子部分强调祖先传承下来的《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等,包括泡田、打埂、育种、撒秧、插秧、拔秧、栽秧、薅秧、打谷子、背谷子、入仓等过程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四季生产调》体系严整,通俗易懂,可诵可唱,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产、生活,而且传承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梯田生产技术的全面总结,也是哈尼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集大成之作。
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四季生产调》大量使用对比、联想、白描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寓意生动,韵味悠长。《四季生产调》中使用最多的是白描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如《冬月的歌》:“河坝的雾气,像长翅膀一样飞起来了,冷风刮进寨子,翻动房头上的茅草,小鸟缩在墙角不动,树上的落叶满地跑。”虽然直白、朴素,却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如《正月的歌》:“正月来到了,山野的鸟兽动起来了;松林鹧鸪飞,草丛鹤鹊叫,山上马鹿跃,山凹草豹叫,山沟野猪闹,崖边麂子跳......仅仅几句白描,就勾画出了初春时节山野里迷人的一面。
语言特色
鲜明的语言特色,是《四季生产调》艺术上的重要成就。它的歌词,采取自由体,长短句,不事雕琢,淳朴自然,言简意赅,却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如《六月的歌》中唱道:“快扛起锄头,去把田埂铲光滑。铲下杂草沤肥料,老鼠不敢来做窝,害虫不敢来吃秧。杀只小鸡祭谷神,谷神常在秧苗旺。”每一句歌词,都是日常用语,清新自然,浅显平白,易记易懂,是农民们所喜欢的语言。
演唱方式
《四季生产调》是一首徒歌,演唱时没有乐器伴奏,也没有表演动作。这种演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吟唱,有歌唱,有吟诵,由于没有乐器伴奏,这样的吟唱,对演唱者的嗓音、演唱技巧和记忆力有很高的要求。在哈尼族中,很多人对《四季生产调》的歌词和曲调比较熟悉,莫批(《四季生产调》的真正传人)每唱错一句,大家都会记在心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莫批就像一个歌手,《四季生产调》唱得好不好,人们心中有杆秤,《四季生产调》唱得好的莫批,会有大批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一样的《四季生产调》,不同的莫批会有不同的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是由莫批自身的条件决定的,也是由莫批对《四季生产调》的理解决定的。莫批不同风格的演唱,通常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正规的《四季生产调》演唱,一般在重要的公众场合进行,如逢年过节的群众聚会上,村寨祭祀活动期问,或其他公众聚会场合。人们野外聚会时,莫批会演唱《四季生产调》。最常见的演唱,是在宾客满堂的筵席上。这时,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吃肉,乘着酒兴,莫批会动情地演唱《四季生产调》。通常的演唱方式,是由莫批一人吟唱。众人应和。莫批每唱完一段,听众就会和一声“萨——萨——”或“萨——依——萨——”。这种和声,是对莫批吟唱的赞颂,类似于“好啊好”、“唱得好啊”。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四季生产调》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对人类梯田稻作文明所具有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直白、朴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风格给人以亲切感人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口传心授的《四季生产调》都在哈尼族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起着指导作用。
《四季生产调》不仅具有文学、音乐方面的价值,而且在哈尼族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起着指导作用,也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对研究人类梯田稻作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生活实用价值
《四季生产调》与其他民间文学作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四季生产调》是哈尼族农业生产的教科书,也是哈尼族日常生活的教科书。
《四季生产调》的字里行间,几乎都在讲述农业生产知识和生活常识以生产知识为例,《四季生产调》详细地介绍了每个季节乃至每个月梯田稻作的程序,从泡田、打埂,一直讲到育种、撒秧、插秧、拔秧、栽秧、薅秧、割谷、打谷、入仓,详细地说明了梯田稻作的每一道工序以及技术要求、注意事项。哈尼族农民就是一边哼着《四季生产调》,一边按照《四季生产调》讲的稻田耕作程序和技术要求,开展稻田耕作的。至于生活常识,在《四季生产调》中也是随处可见。如什么时间来什么鸟,什么时间开什么花,什么时候鸡鸭发情,什么时候牲畜爱动,什么时候人该做什么事情,等等,都有交待。《四季生产调》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在民间歌谣中是独一无二的。
民俗学研究价值
《四季生产调》详细地记述了哈尼族的节庆活动、宗教祭祀,以及生活习俗,是研究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不可替代的民俗学资料,具有极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节庆活动在哈尼族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所有哈尼族重要节庆,在《四季生产调》中都有反映,如祭寨神、六月年和十月年等。《四季生产调》不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什么时间过什么节,还描写了节日期间做什么、怎么做。这些描写,对哈尼族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也是研究哈尼族节庆习俗的重要材料。《四季生产调》还描写了一系列大型的祭祀活动,也描写了很多小型的祭祀活动,并且对祭祀活动的时间、方法、祭品,甚至祭品的形状和颜色等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科学研究价值
《四季生产调》总结了哈尼梯田生产过程中许多独特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态环境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了解哈尼族梯田稻作农业生产,研究梯田稻作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四季生产调》中记载的这些生产知识,是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的,它既是生产实践的经验,又是宝贵的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尤其是随着外来强势文化大量涌入,哈尼族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的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能系统传唱《四季生产调》的长辈艺人和祭师已屈指可数,潜心学习四季生产调的年轻一代哈尼人凤毛麟角。《四季生产调》的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四季生产调》的汉语译本,大多数翻译质量不高,句子拗口,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韵味,影响了《四季生产调》的传播和欣赏。
传承人物
朱小和,男,1940年9月出生。2007年6月,朱小和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项目名称:四季生产调。
保护措施
198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该书由白祖额收集、段贶乐翻译。
2010年7月,云南民族出版社推出了最新版本的《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这是以哈尼文、国际音标、单句直译、单句意译、整体意译的对照体为形式出版的。此版本在前一版本基础上增加了白们普的演唱,此部分哈尼文记录由杨学真完成,汉文翻译由白金山,龙元昌完成,国际音标由陈拉抽完成。 “四季生产调”虽有不同版本,但主要内容相同。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四季生产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2月10日至2018年3月18日,云南省相关部门与高雄佛光山共同主办了“七彩云南·相约台湾”文化月活动,在文化月期间,2018年2月28日,高雄佛光山举行主题日活动。在主题日活动中,擅长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演唱的陈夏苓,通过静态展示、现场制作、互动体验等方式,展现云南传统的精湛工艺技法和古朴的艺术风格。
2019年3月28日,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哈尼历史博物馆的演出节目中《四季生产调》也参与其中。
荣誉表彰
2018年7月6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首批优秀成果推介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2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之一的四季生产调被评为优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