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报春
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鄂报春(Primula obconica Hance)是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被柔毛;叶从生;叶卵圆形或长圆形;花葶被褐色长柔毛;伞形花序;花萼杯状或宽钟状,宽三角形或半圆形;花冠玫瑰红,稀白色,冠筒长于花萼,裂片倒卵形;蒴果球形;花期3-6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或有时伸长,向下发出棕褐色长根。
叶卵圆形、椭圆形或矩圆形,长3-14(17)厘米,宽2.5-11厘米,先端圆形,基部心形或有时圆形,边缘近全缘具小牙齿或呈浅波状而具圆齿状裂片,干时纸质或近膜质,上面近于无毛或被毛,毛极短,呈小刚毛状或为多细胞柔毛,下面沿叶脉被多细胞柔毛,其余部分无毛或疏被柔毛,中肋及4-6对侧脉在下面显著;叶柄长3-14厘米,被白色或褐色的多细胞柔毛,基部增宽,多少呈鞘状。
花葶1至多枚自叶丛中抽出,高6-28厘米,被毛同叶柄,但通常较稀疏;伞形花序2-13花,在栽培条件下可出现第二轮花序;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5-10毫米,被柔毛;花梗长5-20(25)毫米,被柔毛;花萼杯状或阔钟状,长5-10毫米,具5脉,外面被柔毛,通常基部毛较长且稍密,5浅裂,裂片长0.5-2毫米,阔三角形或半圆形而具小骤尖头,花冠玫瑰红色,稀白色,冠筒长于花萼0.5-1倍,喉部具环状附属物,冠檐直径1.5-2.5厘米,裂片倒卵形,先端2裂;花异型或同型,长花柱花:雄蕊靠近冠筒基部着生,花柱长近达冠筒口;短花柱花: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上部,花柱长2-2.5毫米;同型花:雄蕊着生处和花柱长均近达冠筒口。
蒴果球形,直径约3.5毫米。花期3-6月。
产地生境
产于中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北(西部)、湖南、广西、广东(北部)和江西(宜丰)。生长于林下、水沟边和湿润岩石上,海拔500-2200米。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宜昌。
暖温带植物,生长于潮湿旷地、沟边和林缘,海喜气候温凉、湿润的环境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不耐高温和强烈的 直射阳光,多数亦不耐严寒。一般用作冷温室盆花的报春花宜用中性土壤栽培。不耐霜冻,花期早。而作为露地花坛布置的欧报春花,则适合生长于阴坡或半阴环境,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
种子
播种是培育报春花的技术难点,因为此属种子细小,寿命短,隔年陈种多不发芽或发芽率极低。所以适时采集种子是实现种子繁殖的前提。当年产种子萌发持续期一般在20天左右,播种后7-10天就开始萌发,一般在萌发开始2-3天内进入萌发高峰期。当然,种子萌发的具体情况还要视其种类、播种期而异,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最好,一般7-10天后开始萌发,元旦至春节期间处于盛花期,而且植株营养期长,生长健壮;但如果秋季播种,萌发率较低,且植株矮小,冠径较小,严重影响植株的观赏价值。
种子粒重也会影响报春花种子的萌发情况,重种子萌发率高而且萌发速度快,播种后植株的生活力高,簇生叶多,花量大,种子数量多等。该种子是需光性种子,种子萌发时需要接受散射光以激活体内酶系统,且以散射光透光率55%为佳,在直射光下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率都很低,在遮光条件下的发芽率虽比直射光下高,但生长的幼苗全部倒伏。
ISTA(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的《国际种子检验室工作手册》介绍,报春花种子萌发适温为15℃-20℃,最高极限温度为25℃。但有研究表明,只要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播种技术,种子萌发的上限温度至少可以提高到30℃。用赤霉素、ABT生根粉等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理,可以促进萌发。此外,湿度、培养介质等也是影响报春花属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总之,控制好各种理化因素,掌握好播种技术,是实现植物引种栽培的关键。
扦插
报春花为多年生草本,可以进行扦插繁殖。仅采用分根法对少数低海拔区的品种进行了繁殖研究,分根时间以8月中下旬效果最好,既不影响第二年开花,而且植株生长健壮。但是,分根繁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对原生植株的破坏。
栽培技术
栽植
一般作温室盆栽。当苗长出5-6片叶时先移植入小盆中,待长出7-8片叶时再移入大一点盆,口径为15-17厘米的盆为宜。盆土选用腐叶土2份、园土3份、河沙1份混合的培养土,再加入适量腐熟的厩肥和熟石灰,栽植不宜过深,否则易烂茎,以根际与土平为准。定植时间最迟不迟于令其开花中期前的第90-100天。苗应选生长健壮、叶色好的苗。栽后浇水,置于阴凉处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入正常管理。
光照与温度
喜凉爽,忌高温是报春花对温度的基本要求。适宜生长温度,白天20℃,夜间5-10℃。在12-22℃均能生长良好。温度过高植株生长缓慢,在较低温度下则花色浓艳。在充分生长的条件下,进行10℃低温处理,可促进花芽分化,在12℃温度环境中则花朵开放的时间更长。花芽分化后,在15℃温度条件下,叶只要保证长日照,可提前,开花。夏、秋季要进行遮荫或放在疏荫处,进行降温,避免阳光直射,并保持通风良好。冬季入低温湿室,温度保持在5℃以上。
浇水与施肥
初植苗要控制浇水,促进根系生长发育。生长期要注意浇水,使盆土保持湿润偏干状态,不可过湿。如跟缺水出现叶片萎蔫,可先往叶片上喷水,再适量浇水。生长期每月施3-4次稀薄液肥,忌施浓肥,最好多施磷、钾肥,有利于花多,花色艳丽、施肥时,不要将液肥喷溅到叶上,若溅到叶上,应清水冲洗干净。
整形
修剪花凋谢后应及时剪去花梗残花,摘除枯叶,加强管理,可延长花期。
主要变种
病虫防治
花叶病
症状:由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的全株性病害。症状为叶片变小、畸形,分布有暗绿色斑纹或黄化。染病植株不开花,亦或开花,花也矮小畸形,有斑纹。传染途径主要由桃蚜和棉蚜传毒。传染源主要为周围杂草感病病株。
防治方法:首先要及时清除杂草,减少传染源。其次应及早防治蚜虫,消除传毒媒介。
褐斑病
症状:多在四季报春上发生。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菌类引起。染病植株叶片上有褐色斑点。传染途径是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杀菌剂
灰霉病
症状:为报春花的常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植株感病后,整株黄化,枯死。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嫩茎、花器等部位。多在叶尖、叶缘处发生。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浸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变成褐色并腐败。后期,病斑表面形成灰黄色霉层。茎部感病后,病斑呈褐色,逐渐腐烂。花器被侵染后也成为褐色,腐烂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灰色霉层,这是该病的一大特征。该病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气温20℃左右、空气湿度大时易发病。通过风雨、工具、灌溉水传播。温室中冬末春初发病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种植密度要合理。注意通风,降低空气湿度。病叶、病株及时清除,以减少传染源。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最好与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施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斑点病
症状:主要危害植株叶片。病情由植株下部向上部蔓延。病斑通常直径3至4毫米,褐色,严重时,病叶枯死,造成落叶。该病由报春柱格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座在病残体上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该病主要靠分生孢子随空气及雨水传播。生长季节再侵染频繁。通常温暖多湿的天气和偏施氮肥时,植株容易发病。一般7月开始发病,8至10月流行。
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病害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
叶斑病
细菌性叶斑病症状:多在叶及花托上发病。初期沿叶脉产生水浸状不规则病斑,以后黄化、变褐,病斑扩大,叶缘干枯。严重时自下叶枯死。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培育无病种苗,苗床土应消毒;温室内应及时放风,降低空气湿度。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发病后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施。
黄叶病
缺铁黄叶病症状:植株上部嫩叶首先失绿,而老叶仍正常。失绿叶片叶肉变黄,叶脉还保持绿色。严重时叶尖出现褐斑,甚至脱落。
防治方法:盆土应选用富含铁质的壤土。在有机肥中混入硫酸亚铁硫酸锌等,可促使根系发育,增加吸铁能力。出现缺铁病状时,可喷施0.2至0.5%硫酸亚铁溶液,效果比直接施入土中要好。
主要价值
观赏
报春花是春天的信使,当大地还未完全复睡,众芳凋零,霜雪未尽,它已悄悄地开出花朵、在林缘、在溪畔、在草地上,或成丛,或成片,生气盎然,告诉人们春天即将来临。拉丁文Primula ,亦为早春开花之意。报春花是人们经常见的一种花草,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之一,常用来美化家居环境。鄂报春是春天最娇美的绿植,被人们称为四季樱草,因其开花期很长,又名四季报春。花多为玫瑰粉色,就像樱花一样,气质娇美。
药用
鄂报春辛、甘,平。理气,解毒。治脘腹胀痛,酒中毒。清热凉血,活血止痛,醒酒疗疮。主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劳伤、解酒毒。
植物文化
花语:初恋、希望、不悔
送花对象:朋友、恋人、情人
赠花礼仪:用素色的大浅盘装入各种色彩的小盆报春,包上玻璃纸,再将缎带打成十字花结做配饰。
南宋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留有词作《嘲报春花》:嫩黄老碧已多时,騃紫痴红略万枝。始有报春三两朵,春深犹自不曾知。
该种研究
该种分布很广,体态的大小、叶片的质地和毛被均有较大的变异。P. werringtonensis Forr.曾被W. W. Smith等降级为亚种,后又改为变种,但其主要检索性状均在本种变异范围之内;P. petitmengini Bonati的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宾川附近的岩洞中,叶质地较薄,花葶纤细,短于叶丛,B. Balfour(1913)已指出可能只是生长于岩洞中阴暗潮湿生境下的植株,故在《中国植物志》中均予以归并。
参考资料
鄂报春.植物智.
报春花的栽培技术.园林中国网.
报春花种植栽培.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信息中心开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6 04:3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