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豆,是茄科茄属的常绿灌木。叶双生,大小不等,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至短尖,叶面无毛,叶背有簇茸毛,边缘波状,叶脉明显;花序单生于叶腋或呈蝎尾状花序,花冠白色;浆果球状,珊瑚红色或橘黄色。
形态特征
珊瑚豆,茄科茄属的常绿灌木。直立分枝,高0.3-1.5米,小枝幼时被树枝状簇绒毛,后渐脱落。
叶双生,大小不相等,椭圆状披针形,长2-5厘米或稍长,宽1-1.5厘米或稍宽,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下延成短柄,叶面无毛,叶下面沿脉常有树枝状簇绒毛,边全缘或略作波状,中脉在下面凸出,
侧脉每边4-7条,在下面明显;叶柄长约2-5毫米,幼时被树枝状簇绒毛,后逐渐脱落。
花序短,腋生,通常1-3朵,单生或成蝎尾状花序,总花梗短几近于无,花梗长约5毫米,花小,直径约8-10毫米;萼绿色,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端钝,长约5毫米,花冠白色,筒部隐于萼内,长约1.5毫米,冠檐长约6.5-8.5毫米,5深裂,裂片卵圆形,长约4-6毫米,宽约4毫米,端尖或钝;
花丝长约1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为花丝长度的2倍,顶孔略向内;子房近圆形,直径约1.5毫米,花柱长约4-6毫米,柱头截形。浆果单生,球状,珊瑚红色或桔黄色,直径1-2厘米;种子扁平,直径约3毫米。花期4-7月,果熟期8-12月。
物种区别
在深圳常见栽培的尚有原变种珊瑚樱Solanumpseudocapsicum L.与珊瑚豆的区别在于全株无毛。原产于南美洲,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产地生境
珊瑚豆原产欧洲、亚洲热带,现各地均有栽培。中国有栽培,有时归化为野生种,分布于中国河北、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江西诸省。在四川、云南、广东、广西尤多见于田边、路旁、丛林中或水沟边,海拔1350-2800米地区常见,600米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珊瑚豆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耐热、耐瘠、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繁殖方法
珊瑚豆生长旺盛,适应性强,繁殖栽培比较容易,播种或扦插繁殖均可,多用播种繁殖。
播种:冬季采收成熟的种子漂洗后晒干,翌年清明前播种,少量繁殖可在花盆里进行,将种子均匀撒在上面,覆上一层薄土,然后在水盆里浸透水。为保持湿润,花盆口要盖玻璃或塑料薄膜,这样7天左右便可发芽,待长出新叶时,可分苗移植。如要大量育苗,可用苗床播种,种后用细孔喷壶喷透水,以后见干再喷,保持湿润即可,移栽后施1次薄肥,并放在光照充足处。在夏秋季生长期,也可采用扦插繁殖,且有较高的成活率。
扦插:扦插时,剪取(或疏剪)长约8-10厘米带有顶芽的生长枝条(如有花蕾将其摘除),按常规法扦插,保持苗床或盆土湿润,定期向顶芽、顶叶喷洒水雾,气温在18-28℃,约经10天便可成活。秋季扦插后,冬季就可欣赏到红艳艳的累累果实。
栽培技术
珊瑚豆盆栽每盆1株,栽后浇足定根水,放置半阴处。缓苗7天后移栽到阳光处。30-60天后,植株长25-30厘米高、根系长满盆时即可换盆。移栽于露地苗床的,以10厘米株距栽植,待长到株长与株间搭叶封行时,再以30厘米株距定植。经过8月到立秋后,再带土栽植于23.3厘米盆中。生长期间要注意整形,使植株基部长成1个独立主干,高15-20厘米,上部形成1个小树冠。
当珊瑚豆幼苗生长到20厘米高时就要摘除顶心,抹掉下部侧枝,以形成一段较短主干,促使侧芽从主枝中部发生。侧枝长到25厘米时也要对于老株,在开春萌动前,应及时进行重剪,粗壮侧枝留3-4个芽,弱枝仅留1-2个芽,同时要进行
翻盆,翻摘心,以利于产生更多的侧枝,增加坐果部位。入夏后气温高,要经常喷水增湿降温,还要防避暴风急雨吹打浇淋,平时每周施1次饼肥水或粪肥,开花前后要增施几次磷肥,这样做可减少落花,有利坐果。
开花期间,水不能多浇,土壤要让它稍干些,做到见干见湿,这也有利于防止落花。坐果后,要掌握干湿适度,过干过湿都会导致落果。小苗地栽培,养护可更粗放些,到8-9月带土上盆,入冬后,要及时移入室内向阳处,注意使室温保持在5℃或高一点。翌年春天腋芽开始萌动时,要进行整形修剪。在主枝和侧枝下部仅留3-4个芽,其余全部剪去,并结合换盆进行新的一年养护。
盆时顺便施足基肥,并修剪去部分衰弱的老根。以后对萌发的过多新梢还应适当疏去一些。
主要价值
药用
珊瑚豆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腰背疼痛,跌打损伤,无名肿毒。
观赏
珊瑚豆因适应性强,可作家庭阳台栽培,浆果球形,橙红色或黄色,秋冬红果长期宿存枝头不落,可作冬季观果植物。可装饰室内案头,或与其他盆花配合布置。春天播种的苗,秋天所结的红果,可历经元旦、春节至翌年3月,挂在树枝上久久不落,是盆栽观果花卉中观果期最长的品种之一,也是元旦、春节花卉淡季难得的观果花卉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