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真人
道教祖师
道教传说中的仙人。道教中的四位大真人,即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道教尊之为四大真人。真人指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成道,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常用作称号。
简介
真人一词最早出于”春秋战国《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后因指统一天下的所谓真命天子。
汉 淮南王《淮南子·本经训》:“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王逸九思·守志》:“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
东汉魏晋《太上经》曰:混茫之气,变化为真人,与时翱翔,有名无体。
东汉魏晋《洞元自然经诀》曰:道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南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曰:天尊:道性无隐无显,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现在,非未来,非过去;非因所作,非缘所生。是故名常。道性即是天尊,天尊即是真人。真人是常,道性是常。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道性;道性者,即是天尊;天尊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乐。
道性、天尊、真人、无为、虚空等等,都是同体异名的概念。如同佛性是佛、真如、如来法身一样,这是道教对真人问题探讨的深入。
通玄真人
通玄真人,为战国末黄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文子,姓辛名銒,一名计然,号龙拯,葵丘濮上人。认为“道”即“气”。如《文子·九守》说“道”:“窈窈冥冥,浑而为一……重浊之气为地,精微之气为天,精气为人,清气为虫。”《文子·下德》:“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其次认为老子的无为“并非坐着不动,而是排除主观臆断,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自然》篇中,他指出“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并主张依靠众人的力量和智慧来办事,如《下篇》曰:“故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自然篇》曰:“用众人之智力,乌获不足持也;乘众人之势,天下不足用也。故圣人举事,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他这种思想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推崇。
唐玄宗天宝元年封其为通玄真人,诏封其著为《通玄真经》。
道教圣地楼观台、湖州计筹山为文子道场,并有德清三合升玄观供奉。
冲虚真人
冲虚真人,为春秋末至战国前期道家学者列子。列子名御寇,亦名圄寇、圉寇,郑国人。一向家贫,面带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执政者馈赠的粮食。他曾向关尹请教学问,以善射著称,常常与关尹切磋射箭经验与方法。其著《列子》一书为早期黄老道家重要典籍,主张清静无为、独立处世之思想,概括起来为“贵虚”和“贵正”。《吕氏春秋·不二篇》曰:“列子贵虚。”这种思想主张摆脱人世问贵贱、名利的羁绊,任其自然,把客观存在看作不存在,一切无所作为。如《庄子·应帝王篇》:“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战国策·韩策二》称列子圉寇之言“贵正”,则近于儒家正名。
唐玄宗天宝元年封为“冲虚真人”,号其书为《冲虚真经》。宋真宗景德(1004—1008年)四年(1007年)加“至德”二字,号为《冲虚至德真经》。宋徽宗追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广东省罗浮山中有“冲虚古观”,陕西周至楼观、武昌长春观等道教殿堂中均有冲虚真人塑像。
南华真人
南华真人,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吏,蒙地在春秋和战国前期属宋,战国后期属梁。故刘向《别录》称其:“宋之蒙人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梁国蒙县人。”此后他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但学识洲博,著《庄子》一书。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实庄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继承者,在历史上“老庄”并称,共同建互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但庄子的思想与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贵柔,主张戒盈防满,在现实关系中求得自身的长保。庄子则认为现实关系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严重束缚,主张超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庄子同样将“道”视为生天生地的本体,但他又认为并不代表“道”具有物质性,不过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强调道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它是非物质的,并举例说“道通一气”,但道并不是气,气是自道派生的。最后庄子将道集中“虚”上,他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务“虚”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从而修道、得道。进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为《南华真经》。宋徽宗追封为其为“微妙元通真君”。道教圣地楼观台供奉。
洞灵真人
洞灵真人亢仓子,据传为古代仙人,黄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称亢桑子、庚桑子,相传《亢仓子》(《洞灵真经》)一书由其所著。传说他姓庚桑,名楚,陈国人。《庄子·庚桑楚》称庚桑子,为老聃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谓:庚桑子,陈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居畏垒之山,其臣去之,其妾远之,居三年,畏垒大穰。后游吴,隐毗陵盂峰,道成仙去,其乃老子的弟子。又传说为《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得太上老君之道,能以耳视目听。隐居毗陵峰,登仙而去。
亢仓子》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唐天宝中尊为道教四子真经之一。亢仓子以为,道乃万物本根。《亢仓子·全道》曰:“物也者,所以养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是故圣人之于声也,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又称:“故圣人之制万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全矣。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为全道之人。”这就是要达到一种清静无为的自然境界,超脱一切荣辱得失的思虑,容身于道中,从而获得至真之道。他的思想皆与《老子》之旨相合,故为道教一并崇奉。
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亢仓子其人为“洞灵真人”,唐玄宗诏封其著为《洞灵真经》。道教圣地楼观台供奉。
四大真人影响
先秦是道家大发展的时期,它人物众多,流派纷呈,蔚为大观,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了汉初统治者集团也信奉黄老之学,由是黄老思想全面运用于汉初政治。从学术角度看,《淮南子》、河上公《老子章句》的许多观点都反映出黄老思潮的影响;受现实影响,西汉道家多以老子思想为依据批评政治,讨论国是。影响所及,如《史记·外戚世家》载汉景帝之母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景帝则“以《黄帝》、《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敕令朝野,悉讽诵之”。这些都为其后在民间继续发展奠定了根基。汉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认为是黄老之学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实践。
西汉之扬雄在《太玄·玄摊》中说:“玄者,幽摊万类,不见形者也。”魏之王弼在《老子指略》解释道:“玄,谓之深者也。”玄学以《老子》的“无为”之论,《庄子》蔑视礼法的态度和《周易》的神秘主义合为主旨,以道解易又符合先秦两汉道家易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子》又称《南华经》,此二书又被称为“玄宗”。玄学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等等。玄学是在东汉末年经学衰落之际,抛弃了天人感应之论,冀以清谈和思辨裨补注经繁琐等阙漏,以自然为本为体,以名教为末为用,探讨本末的有无,即宇宙的本体问题;对此哲学目的,又以“得意忘言”为方法,以辨名析理为其思维形式。由是而成为一整套哲学体系。在晋元嘉十六年国家开设五馆中,玄学馆为其中之一,这也标志玄学的确立并为朝廷认可。据南齐陆澄《与王俭书》所载:“元嘉建学之始,(郑)玄、(王)弼两立。逮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玄)置王(弼),意在贵玄(学),事成败儒(《南齐书·陆澄传》)。”这说明南北朝时期,王弼的玄学,已经取代了郑玄的经学了。玄学大体上分为三派:以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为代表的玄理派;以王衍为代表的清谈派和嵇康、阮籍、“七贤”等名流的狂放派。玄学的思潮还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新时期,对宋明理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玄学影响广泛,泛浸及医学,后者自然主义的养生观,其重术尊方的发展理路,和医者意也的思维方式等等,都与玄学的影响有关,这也铸就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的自觉自为的特征。
门阀士族士大夫致力于《老子》、《庄子》、《周易》、《论语》、《列子》、《文子》等儒道经典的注释、研究和谈论,宣传自然无为,崇尚达生任性,于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玄风”,以谈玄论道来逃避现实政治。自曹魏年间的“正始之音”开始,很多名士口出玄言,不务政事,晋元帝司马睿甚至“餐服玄风”,到南北朝时有的皇帝还“尽玄言之趣”,置玄学馆,玄学风行一时。
元嘉十六年(439)文帝以何尚之为丹阳(今属江苏)尹,建宅于南城外,设置玄学馆,招聚生徒。东海(今属江苏)徐秀、庐江(今属安徽)何昙、颍川(今河南登封东)苟子华、太原孙宗昌、鲁郡(今山东曲阜)孔惠宣等名流学者,都仰慕远道来游,称为南学。受魏晋玄学思想发展影响,玄学列为学校科目,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首开其端。唐代又名崇玄学,京师及地方均设。学习内容为《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玄学馆.又称为南学,学者闻风丽争四馆并置.为后代分科大学之始,对隋唐专科学校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玄、史、文三馆的设立,除《宋书·隐逸传》所言是“上留心艺术”使然以外①,恐怕还有借设馆来确立朝廷在士大夫文化中的领导地位的意味,将思想的生产纳入国家的体制。尤其是玄学,它与史学、文学不同,是士大夫的思想灵魂,关乎治道。朝廷不光要借“抑扬名教”来整肃士风,还要占据思想界的权威地位,引导士风。《宋书·何尚之传》:“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爨、黄回、颍川苟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避,谓之南学。”可见玄学馆的设立的确吸引了一些士人,形成了重要的社会影响。(据《南史·宋明帝纪》载,总明观原设五科,因阴阳学无人,立四科。齐初仍沿用。其分科教学形式,影响后世专科教育的发展。)
北周承西魏之后,其学制较北齐为略胜。太学之外,又有“露门学”、“虎门学”及“通道观”等。“露门学”或称“路门学”,立于武帝天和二年(公元五六七年),与“虎门馆”同为教授贵胄的学校。“通道观”立于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与宋“四学”的“玄学馆”相似,也是这时代与前代学制特异的史证(都见《北周书·武帝纪》)。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5 20:00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