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年8月2日,奥地利加入英国、荷兰及法国原组成的三国联盟,成为四国同盟,以共同阻止西班牙改变《
乌得勒支条约》(1713)的条款。
西班牙国王
腓力五世受其妻
伊丽莎白·法尔内塞及其顾问
阿尔韦罗尼枢机主教的影响,夺取对
萨丁尼亚王国及
西西里的控制权(《
乌得勒支条约》规定,
萨丁尼亚王国属于奥地利,
西西里属于
萨伏依公国)。由于四国同盟的支持,英国舰队运送奥地利军队至西西里,而法国则派兵侵入西班牙北部。
根据1720年2月17日签订的《海牙条约》,同盟迫使腓力放弃对意大利的
主权;萨伏依公爵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以西西里与奥地利交换
萨丁尼亚王国。透过参加四国同盟以及缔结《帕萨罗维茨条约》,
哈布斯堡家族大增土地,遂使它的疆域空前广大。参加
四国同盟战争。
四国同盟(Quadruple Alliance)是一个由奥地利外相
梅特涅组成的军事同盟,在1815年11月20日在维也纳签约,其组成国包括英国、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四个国家。《四国同盟条约》建立了一个为期20年的军事同盟,以便于四国联合遏制法国。《四国同盟条约》是一个具有实质内容的军事条约,它明确规定了签约各国应当承担的军事义务。此外,《 四国同盟条约》首次规定通过定期会议巩固各国关系并维持欧洲协调。
奥地利外相
梅特涅鉴于由沙皇
亚历山大一世倡议的神圣同盟内容流于空泛,以
宗教维系(他不相信以宗教为名的同盟能保证产生实质作用)。而且神圣同盟也欠缺
英国的参与,因此欲重组一个新的同盟以拉拢英国进入欧洲协调机制之中。此联盟的目的是防止
法国因不满第二次巴黎和约的条款苛刻而反抗,故四大列强加以联手及彼此支援,共御法国。
四国同盟 :英、俄、奥、普4国为保证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第7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法国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
巴黎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
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法国遵守1815年《巴黎条约》规定,按期偿付
赔款。
1818年,盟国同意撤出在法国的驻军,法国也加入同盟,并于11月15日发表共同宣言,声明 5强维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务。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已不能一致行动。
重申储蒙条约,任何盟国如果受到法国攻击,各盟国将各出兵六万相援助同盟将透过经常举行会议,以解决彼此的共同问题及商讨所应采取的协调行动,如
盟约第六条指出:因此引伸出日后的
欧洲协调会议制度。四国同盟盟约有效期为二十年
由于四国同盟在1820年以后,受保守国家如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所控制,遂成为专制君主压迫
欧洲各地民族主义及
自由主义革命的联盟,当英国和法国不肯再与其合作后,它甚至不复存在欧洲协调的外形,进一步成为史家王曾才所称的:“东欧三专制国家反革命联盟”。
当时
两西西里的玛利亚·克里斯蒂娜任西班牙女王
伊莎贝拉二世摄政,在
第一次卡洛斯战争(1833~1839)中,她联合自由派,共同反对王位觊觎者唐·卡洛斯(Don Carlos)。同盟成功地支持了
克里斯蒂娜。
在葡萄牙,同盟介入米格尔战争(Miguelite War,1828~1834),也成功地支持了玛丽亚·达格洛莉亚(Maria da Gloria),将反动的米格尔逐出葡萄牙。
英法两国在
伊比利半岛事务方面的合作关系,到1846年因西班牙婚姻事件(Affair of the Spanish Marriages)而告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