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尔
西藏自治区传统舞蹈
嘎尔,西藏自治区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公元17世纪上半叶,西藏后藏日喀则地区藏巴第斯在与仁蚌巴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占据上风,并统治卫藏大半江山二十余年,史称“藏巴第斯政权”。在其执政时期,推行实施了减免杂税等一系列新政,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该府特地从西藏上部阿里、拉达克、巴蒂等地区,专门召集了巴里、其酷顿珠、噶姆尼、觉桑以及白帝之子古帝等一批能歌善舞、精通器乐与嘎尔乐舞艺术的艺人,组建了日喀则桑珠颇章宫廷的嘎尔歌舞演出队,并经乐师古蒂初步整理了21种歌舞,7至8首迎送鼓乐等,形成了西藏本土较早的嘎尔乐舞表演组织。
公元164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喇嘛在蒙古部族固始汗的武装支持下,建立了西藏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不仅推翻了后藏巴第斯政权,还将其嘎尔乐舞也接收到拉萨布达拉宫。据当时后藏艺人在一首嘎尔乐曲《休琼尼木》歌中所唱道:“第巴藏巴成为固始汗的阶下囚,‘朵达玛’乐只好献上法王及福田处。”其歌词大意是说:既然藏巴第斯政权垮台后成为了阶下囚,那人们将“朵达玛”(嘎尔吹打乐演奏形式) 等诸乐器、歌舞献给“法王”五世达赖喇嘛及其宫殿“福田”第二普陀山之称的布达拉宫。
其后,随着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府收复西藏上部阿里三围,平息拉达克叛乱后,相继又从拉达克聘请老乐师德瓦玛尼和女歌手乌坚布赤前来拉萨,他们从拉达克和阿里带来了的新的歌舞、音乐,为嘎尔巴传艺授业。由精通歌舞以及善于演奏苏纳、丹布热(扎木念琴)、哔旺(胡类拉弦乐器)等器乐的古帝之老二扎西、罗桑等校对旧乐旋律,对其中遗漏之处补充修定,对嘎尔乐舞艺术进行了重新审定整理。后又由扎西、恰古·罗桑旺久、康沃欧珠等专门人员对所有嘎尔音乐进行了编排,并于1688年秋以全称《赏心悦耳目之喜宴之钓钩》之名把歌词与乐谱并列记载于书,集成嘎尔乐舞艺术典籍,成为迄今较据权威的布达拉宫嘎尔艺术典藏古籍,现存西藏人民出版社《赏心悦耳目之喜宴》版本可称之为其冰山一角。
舞蹈特色
嘎尔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乐舞体裁,其艺术形式多样,内部可分为舞蹈和音乐两大类。第一类为“嘎尔”(舞蹈)部分;第二大类音乐中分“嘎尔鲁”(歌曲)和“瑞恰鲁”(器乐音乐)部分,器乐类中还可分为“拍布阿”( 迎送鼓乐)和“蒋姆瑞”(轻奏乐)。
表演形式
嘎尔舞蹈表演全部由10岁左右的男性艺童“嘎尔珠吧”表演,节目包括“波嘎尔”(男舞)、“姆噶尔” (女舞)、 “尺嘎尔”( 刀舞)三类,每种舞蹈有数量多少不等的节目。如男舞有《异乡》《佛母》《圣地普陀山》等,女舞有《白色的大鹏鸟》《扎桑山》等,男舞较为显著的特点是手持木斧而舞,动作刚毅勇猛,而女舞则以木斧叉于腰间,动作柔和优美。刀舞节目只有《宝剑的神力》《汉地宫殿》两种,此节目在表演中,使用约有1米多长的真刀,因男性艺童“嘎尔珠吧”身高受约束,故而由嘎尔本表演。在嘎尔舞蹈表演方面,其他还有旋转舞、孔雀舞、人熊舞等20多种。在嘎尔表演过程中,伴奏乐器通常有3支唢呐、4对达玛鼓(每对一组,分高低音)及1个康阿居巴(十片云锣),在表演时,嘎尔音乐主旋律均由苏纳吹奏,达玛鼓和康阿居巴(十片云锣)担任伴奏。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全部的嘎尔乐舞均有歌词,但演员只是在排练时演唱,正式表演时,表演者伴随苏呐旋律默念唱词,随乐而舞,舞而不唱(词)。
嘎尔的舞蹈表演注重造型,常在动作之间有较长的停顿,在摆定一种造型姿态后,停止不动。舞蹈姿态有扭腰、单腿立、高举木制小斧、敬献哈达、向天地神献水以及模拟神佛形象等。基本动作有“平举手”“下腰摆手”“跪行礼”“单脚跳步”“双跳步”等。表演中没有欢快热烈的舞蹈场面,表情严肃、形式相较单一,整个舞蹈在稳重缓慢中进行,气氛肃穆、庄重,风格、气质与藏族其他民间歌舞艺术迥然不同,整个表演充满着高贵典雅及虔诚的宗教特色之美。
演奏特点
“瑞恰鲁”即嘎尔的器乐曲的类别,其中包括迎送鼓乐、轻乐合奏曲两种形式。二者的乐器和乐队编制各不相同。嘎尔器乐类中的迎送鼓乐之“朵达玛”主要是迎送达赖喇嘛及出巡时途中演奏,演奏乐器以唢呐与达玛鼓合奏吹打乐形式,演奏曲目有《吉祥圆满》《东方之光》《圣地拉萨》《普贤宝》《上路》等二十余首乐曲。音乐粗犷热烈,其中部分较易演奏的乐曲,由嘎尔艺人骑在马上演奏,并将一对达玛鼓用绳索连接,悬于马颈两侧,边行进边敲击。迎送鼓乐曲中还有代表性乐曲《从东方升起》《法宝》《桑噶地方》《习德穷宗山上的煨桑》《天上的日月》《村头》等。迎送鼓乐的伴奏乐队通常有4组达玛鼓、3支苏纳组成。嘎尔器乐类中的轻奏乐之“蒋姆瑞”,主要用于伴宴,类似当代茶歇。器乐类轻奏乐“蒋姆瑞”伴宴乐曲选用竖笛与达玛鼓合奏,为了营造肃穆、安详的气氛,达玛鼓演奏时需要倒握鼓槌轻轻击奏,以控制乐队音量。轻奏乐类音乐较柔和抒情,呈献一种抒情、柔美的氛围。
音乐特点
嘎尔鲁是嘎尔乐舞艺术形式中的歌曲部分,现存曲目有《圣地拉萨》《运势》《如意宝》《印度圣贤》《金子的高山》《世俗智者》《远方的大臣》《玛库奴地方》等五十六首。嘎尔鲁的伴奏乐器通常有大、中、小扎年琴3把,扬琴2台,哔旺琴2把,霍琴1把,横笛2支,根卡1把、串铃1个等,乐器多样,形式丰富,人声演唱以童声齐唱为主,音乐平稳和谐,舒展优雅。
剧情内容
据西藏现存《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供云乐舞》两本资料显示,嘎尔歌词内容中除了呈现驱邪迎祥、赞颂达赖喇嘛和高僧外内容,也有诉说历史事实的叙事正词,还保留有阿里地区表现劳动人民纯朴思想感情的抒情唱词。在西藏噶丹颇章地方政权诞生不久,创作于布达拉宫的一些嘎尔乐曲歌词中赞颂佛法僧等至上三宝,以及包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等的内容。比如,在当时创作的《吉喜富足》歌词中赞唱道:“如今上空星辰良宵,大地吉祥有福,在此吉喜富足之时,跳起美妙的供云歌舞,献给圣明遍知达赖福田施主转轮王,圣王敬请欣赏”等,类似的曲目还有《太阳》《供云》《如意宝》《天空的星辰》《圣地拉萨》《首顶礼冠》等。自藏巴第斯开始建立的宫廷嘎尔音乐中吸收有阿里三围的民歌,其中有表现当时历史事件的歌曲,尤其是后来拉达克的嘎尔本德娃玛尼和歌手乌坚不赤拉达克和白帝等边缘地区和周边带来的民歌当中,有“鲜”、悲歌、喜歌、酒歌、法歌、情歌、讽刺歌、“卡基曲”、“卓曲”、“门曲”等多种乐曲。其中有寓意表现爱美之、美丽山水景色、男女爱情等内容的歌曲,还有反映姑娘对父母强逼包办婚姻较大不满之歌、辛辣讽刺不守佛教教规的假正经的尼姑等内容。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西藏布达拉宫嘎尔乐舞艺术,作为传统音乐文化,在西藏音乐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视野中,对西藏音乐文化的交流也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们期待这一特殊的民族艺术瑰宝,在新时代进程中,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留下宝贵历史资料。
传承状况
嘎尔表演动作难度较大、规范性强,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冲击,面临人才老化、表演规模日渐缩小的境况,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平措玉杰,男,1930年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嘎尔,申报地区为西藏自治区。
扎西次仁,男,1942年1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嘎尔,申报地区为西藏自治区。
保护措施
2018年,95岁的平措玉杰和80岁的扎西次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嘎尔仅有的两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日,在西藏举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嘎尔国家级传习基地授牌仪式上,他们新收了4名徒弟,为古老艺术嘎尔的传承和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嘎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2月18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2018年迎新春文艺演出在县中心体育广场举行,活动上表演了嘎尔舞。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08:25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